当前,AI浪潮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在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柳州,数字化转型成为其汽车行业破解传统发展模式桎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有力抓手。
AGV小车精准执行物料配送等指令、智能柔性抓手“搭积木式”完成抓取和搬运工序、智慧系统化身产品制造质量“把脉人”……近年来,扎根于柳州这片制造沃土的汽车企业主动拥抱AI,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找到了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AI赋能产业链“焕新颜”
作为中国五大汽车城之一,柳州市共拥有整车企业5家,累计生产汽车超过32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突破260万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60%。上汽通用五菱成为首个累计产销量达30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
面对日益成熟的新能源市场和愈发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上汽通用五菱开启了智能制造新征程,建成全球首个岛式精益智造工厂——五菱精益智造岛式工厂。
这座占地超4万平方米、投资总额高达3亿元、投产于2023年10月的现代化工厂,通过解构重组制造工序,颠覆了传统的“流水线”串联式生产模式,创造性地构建了以“智能岛”为主体的柔性化产线。还构建了包括移动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两大产品矩阵的机器人体系,全面覆盖焊接、喷涂、装配、搬运、物流配送、巡检、清扫等生产场景。在主线和分装线上均能见到高效率的机器人精准定位、准确完成工作指令的忙碌身影。
数据中台作为另一大利器,可根据工艺时间、包装数量、生产计划、实时配送效率以及设备节拍等数据情况,灵活调整人员配置,实现多车型混线低成本生产。
精益智造岛式工厂对上汽通用五菱的生产效能提升效果显著。精益智能岛式模式目前已具备25 万辆新能源整车高柔性化智造能力,可实现产值 180 亿元。此外,生产的自动化率提升至五成,主线工位数下降四成,零件缓存下降三成,制造成本也大幅下降约三成。制造时间由原来的六个小时缩短到四个小时,操作人员数量减少约三成。
走进方盛车桥(柳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盛车桥”)的齿轮工厂,螺旋锥齿轮干切生产线等多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不停伸缩、移动,一个个齿轮组合经过热前、切割作业、抛丸、研磨配对等多道工序后诞生了。
“齿轮是车桥的关键零部件,以前我们都是外购,现在为自制。”方盛车桥信息化相关负责人朱熙表示,该厂引入了多款国际先进的智能设备。“目前年产能达30万套。”
除零部件实现自研自产外,方盛车桥还攻克了产品试验检测认证难题。
朱熙表示,供应给客户的产品按要求需提供实验报告,以前请第三方机构检测要排队很久,公司便投建了“方盛车桥试验中心”。
该中心集合了全进口测功机等设备,具备对第三方提供试验、检测、验证的能力,可进行零部件的仿真模拟、震动噪音测试等。
这仅是柳州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汽车行业的缩影,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企业提“智”向新,进一步助力柳州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高地。
转型升级效应凸显
走进广西利拓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拓智能”),一台多轴且显酷的机器人格外吸睛。
这款“鲁班轴智能柔性抓手”为利拓智能自主研发,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单个抓手最多可拓展至32个轴,无论是精密的汽车发动机零件,还是大型车身部件,都能根据实际情况精准调整抓取姿态和力度,实现“一机多用”,满足汽车制造行业对多样化车型的高效生产需求。
利拓智能总经理张伟表示,传统的方案非标集成,除可靠性差外,每个新上的项目都需要专业的电控工程师进行上位机编程、现场调试,耗时耗力,用户后续维护成本高昂。鲁班轴在设计之初即考虑做成积木式的标准产品,各轴之间支持插拔,每款新车型来了,客户自行根据需求搭建整套抓手柔性方案,后台匹配好的软件直接可用,操作页面简易。
在多家主机厂的实际应用中,鲁班轴智能柔性抓手“战绩”不俗:生产效率提高了约40%,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了约30%,库存周转率提高了约25%;同时,运营成本下降了约20%,产品不良率降低了约50%。
张伟透露,该款鲁班轴智能柔性抓手产品自去年7月发布至今,已拿到多家主流主机厂的首批订单。
作为上汽集团在西南地区投资最大的零部件企业,柳州赛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克科技”)同样是智能制造升级的“先行者”。
在赛克科技的电驱生产车间,多数环节已由智能化机器设备来替代完成,AGV自动送料、机械手取料上线、机器无接触电磁加热、3D视觉系统精确识别以防止零件错装漏装……工人仅负责装配、拧紧螺栓等工序。“目前单条自动化生产线较传统产线减少大概30至40人。”赛克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道。
此外,赛克科技以智能制造为理念打造的“制造质量精确追溯系统”,实现了生产执行及质量信息管理的全面升级。系统通过对生产关键点和质量门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精准收集和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有效控制可疑产品的继续生产,防止不合格品流入客户手中。
该系统的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质量信息上传率高达99%以上,质量锁定有效拦截率达100%,实现了质量追溯数据的实时交互与孤岛打通。
乘借人工智能发展的东风,柳州汽车产业正加速向高附加值、高品质、高科技方向转型。今年,柳州还将着力推动“AI+汽车”深度融合,在零部件生产端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在日前举行的柳州市人工智能(AI)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贤海华表示,将通过厅市联动机制,在发展规划、项目导入、企业培育等方面对柳州开展精准指导。自治区层面将持续发挥新型工业化资金和政策优势,全力支持柳州在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实现率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