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汤汤,
经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出海口》节选。
1832年6月20日,一艘来自澳门的英国帆船“阿美士德勋爵”号出现在吴淞口外的海面上,船长林德赛(Hugh Hamilton Lindsay,化名胡夏米)从望远镜中看到了前方一片广柔海岸。那里淤泥荒滩,飞鸟芦苇。他查了一下地图,眼光聚焦在北纬31°14′、东经121°29′的坐标点上。
他看了看天色,东方已经发亮,一轮红日将升腾而起,他命令停船,沉沉的铁锚滑入大海,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停船后被写入了史册。
那片在望远镜中出现的淤泥荒滩后来成为东方世界一个伟大的地方。
——摘自谢国平《财富增长的试验:浦东样本》
林德赛发现的这个地方,叫上海县。当他停了大船,和船上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郭士立一起转驾小艇前往对岸时,被驻扎在吴淞口岸炮台上高度警惕的中国官兵发现了,立即向小艇发射了空炮。血管里天生就流着冒险血液的林德赛并没有停下,而是加快了速度,驶进上海港。
当天下午,林德赛他们的小艇在小东门外靠岸,第二天,这些人来到上海道台衙门,提出要求贸易。上海道台告诉对方,根据中国法律规定,上海不许外国船只进口,也不同外国通商,叫他们“仍回到准交易之广东地方”去交易。
18天后,“阿美士德勋爵”号走了。当时几艘中国战舰尾随着它,鸣炮逐夷。但令上海道台没有想到的是,在林德赛他们逗留上海期间,竟然偷测航道,绘制海图,同时窜到炮台,深入要塞内部,搜集到了从防御工事的结构到枪支弹药的配备等方面的军事情报。
林德赛和郭士立特别注意搜集港口情报。他们曾经躲到芦苇丛中的小船上连续一星期查点进入吴淞口帆船的数目。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虽然上海县只是大清国一千三百多个县中一个普通县城,但从其江海贸易的地位来看,“上海事实上已成为长江入海口和东亚主要商业中心”,而上海港也已成为世界主要港口之一。
人们常常说上海曾经是个小渔村,直至现在持有这种说法的人还有不少,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解。上海(县城)这个聚落,在北宋时已经设有酒税务,管理酒的交易,已然形成巨镇。明清时期更是大面积种植棉花和水稻,有着“衣被天下”美誉,手工制造业和航运贸易繁盛,至于村落中有人以捕鱼为生,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占比极其微小,形成不了主业趋势。事实上江南地区的许多村落、集镇位于河流边上,如果因其坐落在河边就是“小渔村”,未免牵强。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不仅是上海,其实任何城镇都是由小到大的。”
更有人认为,上海作为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大都市,是西方人到来后一手促成的,这种说法更是太夸张了,是不懂得上海历史的人之谬论。其实,对青龙镇遗址的发掘,表明上海在唐宋年间即为贸易、航运中心,令人们对上海在历史上的航运地位有了重新认识的可能性,而所谓“上海在开埠之前只是一个‘小渔村’”的说法不攻自破。
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认为,上海地区位于长江之南,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区,可以确定的是,“上海是在繁荣的、不断生长的市镇群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市镇与兴起的市镇,持续支持着上海地区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上海地区的古镇是江南古镇的引领者”。不过,从上海价值被重新发现,可以认为,上海不是由自己“发现”,而是被万里远来的洋人“发现”的,这是历史的真实。
石版画《1840年的上海》(选自1924年出版的《中国通商图》)
毕竟到清代时,朝廷都没有意识到上海的地位和价值。一个上海道台,官职仅为正四品,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厅局级别,且不论其视野、格局如何,在权力上除了管理地方,便也无法左右多少事务,尤其是对外方针政策。
林德赛和郭士立之后又在中国沿海进行间谍航行,并再一次来到上海,停留了十天。回国后大肆宣扬上海这个港口的优越性和有利条件,引起了英国国内殖民主义势力和西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商人的普遍注意,为之垂涎欲滴,点燃了他们侵略中国的野心。
1840年4月10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却成了一个罪恶的开端。英国议会下院以9票之差最终批准了对华战争议案。这场战争导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之余还被迫接受英国要求,开放上海等五地为通商口岸。中国人开始了饱受列强蹂躏的日子。
英国军队先后攻打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各省,又派船到天津海口和长江口进行武力侦察。由于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政策,不认真备战,以致英国侵略军得以乘虚而入,陆续攻占虎门、宁波、乍浦等地。1842年6月,英国侵略军纠集了七十多艘船舰和一万多人的兵力向长江口进犯,企图由此侵入东南沿海各地,逼迫清政府投降,以便达到它的侵略目的。
上海是长江的门户,吴淞口又是上海的咽喉。想要进入长江,首先要占领上海,而占领上海,首先又必须进攻吴淞。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上海戏剧学院闵行 附属学校 王颂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梦玲(实习)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