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
近年来,闵行区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服务到哪里”彰显人文闵行的城市温度。
近日,闵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新闻晨报共同推出“文明实践在闵行”专题系列报道,集中展现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团队、项目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文明实践在身边、文明实践我参与”的浓厚氛围,助推全区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量发展。
俄罗斯妹妹雷宁格头戴花环,德国的一对姐妹花约瑟芬和菲利斯则双双扎着双丫髻,清明时节,三位外国“小小姐”穿着不同朝代的汉服,和同样汉服出场的妈妈一起,在华漕国际社区中心(HICC)新时代文明实践“益空间”感受中国春日。
这是由虹桥国际人才服务中心与华漕国际社区中心联合主办的一场名为“风筝舞春,非遗传情”的主题活动,15组外籍家庭齐聚一堂,绘纸鸢、做甜品,开启了一场“五感全开”的中式美学之旅。而自2023年开馆以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和华漕国际社区中心一起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推出了一系列推动中西文化深度交流的活动,形成了“和外国朋友一起过中国节”的品牌项目。此举不仅吸引“洋居民”走出家门、促进社区融合,还促进了非遗技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出海。
七年严家湾“村晚“,中外居民深入交融
今年1月24日,第七届严家湾“村晚”在赵家村热闹开演。说是“村”,其实很“洋”——从创办之初严家湾“村晚”每年都特邀华漕的外国居民参加,让他们感受地道的中国年氛围。近两年,“洋居民”更纷纷走上台,与中国朋友共享舞台。
比如今年国标舞表演,6位登台的华漕市民夜校黑池序列舞班的舞者中,就有3位外籍人士。“能够参与这次村晚演出,展示在市民夜校的学习成果,我感到非常开心。通过村晚,自己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民俗风情,这是一次难得的、很宝贵的经历。”来自俄罗斯的米莎兴奋地说。
农耕文化体验也是严家湾“村晚”的一大亮点,国际友人跟着村民群众走进田间地头采草莓,现摘现吃。就在演出场地外,限定敲章的互动活动人气高涨,画糖人、漆器贴金制作、榫卯鲁班锁、紫砂艺术作品……每一样民俗非遗展示也都让外国朋友新奇不已。还有村民们带来的汤圆、水饺、馄饨,热腾腾香喷喷地在锅里翻滚,现代化的中国美丽乡村图景就在眼前。
作为“和外国朋友一起过中国节”开年的第一站,今年严家湾“村晚”还为每位外国朋友准备了一件喜庆的棉坎肩,大家跟着老师做一个象征团圆平安吉祥的中国结,也让“乡村情”和“国际化”更紧密地交融在一起。
对于远离家乡的他们而言,通过“和外国朋友一起过中国节”系列活动让他们在他乡找到了归属感,更在参与活动中找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从和外国朋友一起包元宵,到带洋主妇们买汰烧
更多的,“和外国朋友一起过中国节”的活动是在华漕国际社区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益空间”展开的。就像文章开头说到的“风筝舞春,非遗传情”活动,还有中国家庭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当日,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近10个国家的25位外国居民齐聚“益空间”,围着长桌包出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元宵。俄罗斯妈妈雷宁格算是“和外国朋友一起过中国节”系列活动的忠粉了,她不仅把孩子们打扮成“小唐人”,自己对活动中的所有环节也都热情十足。毛笔字初体验,握笔还不那么利落,“福”字已经写了好几张。
法国夫妻扎贝尔,则在包元宵的“课堂”上表现优异。跟着老师的步骤,揉一揉、填上馅、收紧口……一个象征“团圆”的元宵就做好了。夫妻俩迫不及待地拍照上传社交网络,“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中国的每个节日都能用一个特定的食物记住它。真的太棒了!”扎贝尔先生说。
“益空间”入门处的电子屏,显示着一周的课程活动,烹饪、中文课、书法、茶艺、国画、太极……华漕镇社会工作办主任何思佳表示,烹饪课是最受欢迎的。“厨房空间有限,要拼手速。每次课程或者活动推出,线上报名,半小时就抢完了。”他介绍,中心原本为烹饪课堂的内容是教做西餐,但外国妈妈们明显对中餐更感兴趣。于是点心课安排上,做小笼、做月饼,做完让她们带回去给家人朋友分享,这下想来上课的人更多了。”后来,烹饪课索性从买菜开始,带着洋主妇们去菜场,买、汰、烧一键三连,体验感拉满。再后来,洋主妇们自己策划、自己做内容,专门推出了一期“美食特刊”。
走到台前做“主人”,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上海美国、英国、新加坡和韩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陆续落户华漕,与之配套的周边高档房地产项目陆续落地,华漕国际社区初具雏形。
如今华漕镇已聚集7所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在校外籍学生6000名,更吸引了近80个国家和地区、9600余名外籍人士居住于此,企业高管和商务人士占比超过30%。2023年9月,1100平方米的华漕国际社区中心开馆,更多的功能服务、更丰富的课堂活动,让这里成为华漕外国居民的共享客厅。“我们这里每天都热热闹闹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原先外国家庭不太参与社区活动,有事他们就找领事馆,但现在他们会来我们中心。”曾在华漕镇社会工作办工作的曹莺莺说。
不仅是“和外国朋友一起过中国节”系列,“国际家庭日嘉年华”每年也能吸引万人参与,还有“金丰国际市集”“华漕绿色骑行日”“外籍居民议事会”都已成为了华漕国际社区的品牌活动。越来越多的“洋居民”主动走到台前,不再仅仅当“客人”,更成了“主人”,她们融入社区,融入上海,真正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使者。
以“和外国朋友一起过中国节”为代表的这一次次活动,不仅是中国文化盛宴,更是跨国籍、跨文化的交融沟通平台,“大家在特别的日子、特殊的活动中,聚一聚聊一聊,在互动中走得更近、感受更深,对华漕对闵行对上海更有感情和认同。”华漕镇党群办(文明创建)常务副主任俞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