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裴龙翔

毗邻一座火车站、两座航站楼的上海地铁虹桥火车站站(以下简称虹桥站)是三线换乘的特大型交通枢纽,被称为上海的“西门户”。这里汇聚地铁、高铁、航空,是城市运转的“超级动脉”,也是考验服务的“终极考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模高煜,用15年时光将青春融入这座特大型交通枢纽的每一次呼吸。

作为虹桥站站长的高煜,脚踩平衡车穿梭于站厅,以创新突破服务边界;俯身倾听每一份需求,用细节传递城市温度;躬身传承工匠精神,让“人民地铁为人民”的誓言落地生花。

服务创新

2011年,虹桥站日均客流突破25万,传统固定服务台在人潮中显得捉襟见肘。高煜观察到,90%的乘客咨询集中在换乘、购票等基础问题,但工作人员被困在服务台内,平均每30秒就要重复回答相似内容。

“必须让服务主动流动起来!”受上海世博会平衡车巡逻的启发,高煜大胆申请电动平衡车,成为上海地铁首位“移动式站长”。

这项创新彻底颠覆服务模式:响应速度提升50%,单日服务量突破2000人次,乘客满意度跃升至98%。“小煜流星轮”不仅是一道流动风景线,更催生出“智能机器人导览”“AR实景导航”等智慧服务矩阵。如今,这套模式已推广至上海各大枢纽站,成为地铁服务的创新标杆。

虹桥枢纽的铁路与地铁换乘通道曾因重复安检降低了旅客的体验。乘客拖着行李穿越200米通道需二次排队,耗时超15分钟。高煜带领团队走访铁路、公安等30余家单位,历时18个月推动安检互认机制落地。2019年11月,“一体化大安检”正式实施,每年为超1亿人次节省1500万小时。

高煜的心里装着站里的每个细节。面对日均使用超5000次的卫生间,高煜发起“厕所革命”。她在3平方米空间内“变”出第三卫生间,加装婴儿护理台、无障碍扶手和紧急呼叫按钮;引入负压除臭系统和智能监测屏,让厕所异味消散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3分钟。

2019年,这座“上海市最美厕所”登上热搜,网友留言:“连厕所都充满尊重,这就是上海的温度。”

播撒微光

2011年秋,高煜在站厅遇见紧攥导盲杖的盲童小朱。面对孩子母亲“想让她独立上学”的恳求,她许下承诺:“虹桥站就是孩子的眼睛!”

次日,她联动10号线水城路盲童领路天使团队串联起铁路、盲校,建立“爱心接力”机制:铁路站务员护送盲童至地铁进站口,地铁职工接棒引导至站台,全程误差不超过2分钟。

11年间,8000余人次视障学生通过这条“光明通道”安全往返。曾受助的小朱考入复旦大学,成为上海首位盲人研究生。她说:“高站长教会我的不仅是认路,更是相信这个世界充满善意。”

每位乘客的需求都能得到她的迅速响应。某日,一位拖着行李箱的乘客抱怨:“闸机通道太窄,箱子总卡住!”高煜当即测量:通道宽度0.45米,而28寸行李箱对角线约0.55米。很快,她将部分闸机拓宽至0.6米,实现“人箱并行”。

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为听障乘客设计振动提醒手环,给哺乳期妈妈开辟隐私空间,替外国游客制作多语种“瞬时翻译卡”……“服务不是标准化流程,而是对个体需求的珍视。”高煜说。

匠心延伸

2018年,“小煜流星轮工作室”正式挂牌。高煜将8年经验凝练成《服务触点地图》,标注车站内46个高频问题发生点;开发“五感工作法”,通过听脚步急缓、看行李数量、嗅异常气味预判客流高峰。工作室培养出2名中层干部,5名车站站长、12名值班长,获得过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等荣誉。

作为全国劳模、党的二十大代表,高煜将一线经验转化为政策建议。她提出《上海地铁车站“四长联动”应急处置系统设计与应用》,推动上海地铁安全应急联动建设;倡导区域化安全管理机制,获国家版权。2021年,上海地铁虹桥火车站站获评“上海工人先锋号”。团队成员说:“高站长让我们明白,螺丝钉也能转动时代的齿轮。”

12年间,高煜见证了虹桥枢纽从图纸变为亚洲最大交通综合体,也亲历了中国地铁服务从“功能保障”到“品质引领”的转型。她的平衡车轮印叠加成1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她带教的300余名职工,如同播撒在申城地下的种子,让“人民城市”的理念在地铁动脉中生根发芽。

“地铁站不仅是交通节点,更是城市文明的镜像。”站在虹桥站的穹顶之下,高煜依然保持着每天巡站的习惯。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