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当瑞幸咖啡在北京东二环的银河soho开出第一家门店时,羊毛党们认为,咖啡会变得越来越便宜,喝咖啡的人会越来越多。
故事确实按照这个版本在上演,但让瑞幸没有料到的是,消费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当他们遭遇“同品不同价”时,吐槽也排山倒海而至。
最近,荔枝新闻记者在四部手机上,同时打开了瑞幸咖啡微信小程序,结果发现,生椰拿铁在每个账号显示的实际价格分别是9.9元、10.9元、10.9元和13.9元,4个账号中单价最贵的竟是点单最多、积分最高的黑金鹿。
这件事上了热搜之后,门店工作人员回应称,每个门店优惠不一样,不同商圈的价格也会有差异。官方客服也称,不会出现点得多的账户反而价格更高的情况。
瑞幸是中国咖啡市场的王者,在咖啡市场占有率类似美团在外卖的地位,瑞幸遍布中国及海外的一万六多家门店,每天要卖出500多万杯饮品,其中六成以上是咖啡。
凭借“数字化驱动+闪电式扩张+极致性价比”模式,瑞幸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增长奇迹。如今,这些曾经淬炼出瑞幸神话的成功“三板斧”,可能正在反噬这家咖啡帝国。
“杀熟”的历史
瑞幸事件也再次把“大数据杀熟”科普了一次。
我们经常说的大数据杀熟,指的是经营者利用大数据分析,基于用户的消费习惯、支付能力、忠诚度等特征,对老用户、常客等“熟客”实施更高定价或减少优惠,导致同样商品/服务老用户反而买得更贵。
客观来看,如果仅因门店、商圈、时间等客观因素导致价格不同,不属于大数据杀熟。但如果同一门店、同一时间、同一商品,不同用户因消费频次、积分等账号属性而价格不同,尤其是“常客”反而更贵,则涉嫌大数据杀熟。
同品不同价,在线下零售其实更为常见。说一个我个人的经历,前一阵我去一家绿植市场逛,同一盆蔓绿绒,我先问的老板娘,得到的报价是30元,后来隔了几分钟,老板娘出门了,我准备付账跟老板再次确认价格时,却被告知40元。
这搞得我有点生气,干脆就不想买了。后来,我打开美团,发现线上的价格只要25元,而且半小时可以送到。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家越来越不喜欢去线下买东西,而为何美团、京东都拼了老命要去干即时零售。
这样的经历,应该不是只有我才遇到过,相比线上,线下零售市场常常“杀生”又“杀熟”。
在夫妻店,往往凭借的是店老板看人报价,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定价方式,依赖于对顾客外貌、口音、消费习惯等的主观判断。
这里,你不妨带入下卖货人的视角,一看穿着,穿着时尚、显得有钱的顾客,消费能力应该强,报价会高一些;二听口音,本地口音的顾客,是“自己人”,报价得实在,外地口音、说普通话的,做不了回头生意不如报高点;还有一点很关键,不还价的顾客,你一定要坚持高价,一开口就还价的顾客,你最好主动降价,这样更可能卖出去。
尽管“同品不同价”在传统商业社会就存在,主要基于地理、时间、人工判断等外部因素,但通常是粗放的、有限的,且消费者容易察觉和比较,而瑞幸这样数字化零售商,则依据大数据和算法让“同品不同价”变得更精准、更隐蔽、更大规模。
打开瑞幸算法黑箱
那么,瑞幸是如何给饮品定价的?
首先是时间维度,比如原价32元的生椰拿铁,早中晚的价格都不是同的,早晨黄金时段就会搭配红豆司康,系统会推送7折、6折券,如果很你没有买过或者很少买这种拿铁烘焙套餐,系统一定会给你推5折券。
其次是地段,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折扣力度往往不如郊区店。即使都是自提,如果你在距离门店500米外下单,可能比隔壁办公楼用户多收2元“配送费”,这是因为系统计算了步行到店的时间成本。
最后一个维度,也是最重要的维度,就是用户。
新客永远会比老客拿到更低的折扣,新用户首单直接打3-4折(拿铁9.9元),老客则需要抢“限量5折券”。
瑞幸还会通过对消费力的评判,来制定价格,消费力低的用户往往更容易拿到折扣,比如通过你使用的手机型号(例如iPhone 16 Pro vs 千元安卓机)、收货地址(市中心大平层 vs 郊区老破小)、历史订单均价(常点30元+单品 vs 只买9.9元特价),系统会推测你的消费能力,对同一杯饮品展示不同价格。
以瑞幸每日能卖出80多万杯的生椰拿铁,如果你把一杯原价32元的明星饮品加入购物车却未付款,用不了几个小时,你会收到优惠券。但如果你立刻下单,系统会认为你价格不敏感,下次同类产品对你涨价概率更高。这其实也是京东、淘宝都会使用的策略。
对公平的再理解
回头看荔枝新闻报道的大数据杀熟的问题,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道德哲学的问题,统一、固定价格是否就比基于算法的动态定价更公平?
在熟人社会,恒定价格给人一种“人人平等”的感觉,在道德感和表面公平性上,确实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和信任。绝大部分连锁超市、便利店、连锁快餐店(如麦当劳、肯德基)大多明码标价,给人“公平、放心”的感觉。
互联网时代,动态定价变得更常见,滴滴、Uber这样的打车软件,携程、飞猪这样的极品酒店预定,以及瑞幸、库迪这样的咖啡,价格随时变化,“千人千价”,有人觉得“被宰”,有人觉得“捡便宜”。
传统的“同物同价”只是表面上的平等,实际上忽视了不同人群的真实需求和支付能力。算法定价让价格更加灵活,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需求紧急程度、消费习惯等因素,动态调整价格。这种“千人千价”让资源配置更高效,让更多人以自己能承受的价格获得服务,更接近“结果公平”。
恒定价格在道德感和表面公平性上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但动态定价在经济效率和结果公平上有优势,但难点在于商家如何平衡透明度、解释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瑞幸咖啡的定价所引发的争论,有如一面镜子,折射了我们对于一个被数字化改造后的世界新规则的迷惑和磨合。
批评者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算法定价可能会异化为数字时代的新剥削,它让每个人都活在被监控、被计算、被区别对待的世界里。它并不总是代表进步,有可能导致市场伦理的倒退。当人们本身就对“公平”为何物无法达成共识时,技术可能让“公平”更接近幻觉,让“自由”变成了算法的注脚。
这些看似宏大的东西,都在瑞幸的这杯咖啡里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