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牧青野
本文首发小十点
春光明媚,宜出游,
家有熊孩,更想走!
老母亲不求肤白貌美重回十八,不求老公不在家,手里有钱拿。
只求被带娃折磨咬完牙,能和娃一起去看看外面的“花”……
这不马上又到假期了,你有带孩子出游的计划吗?
如果你急着出发,那就先别急。
尤其是你家孩子还不满6岁……
为啥?请先听听我的分享:
强扭的瓜不甜
强游的孩不香
他们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嗯,所以我带着不到两岁的崽,坐上了“轨道”,去往了“旷野”……
话说那次旅行,我足足攒了将近两年。
当过妈的都懂,那种怀孕——生娃——带娃许久,两耳不闻窗外事,迫切想要去“浪一浪”的心情。
我看着自家孩子已经能勉强走稳路了,老母亲再也等不及,火速定好旅程,拖上娃爸,带着娃,就出发去往了大海边。
是大海在召唤我吗?不,是快乐和自由在召唤我。
什么收拾孩子的东西时,发现尿不湿、替换衣服、辅食、辅食碗、热水壶、晾水壶、备用药品、小玩具、小被子、小枕头、小玩偶、小盖毯……东西多得就像要搬家;
什么出门意外遇到变天,下的雨和依萍去找她爸那天一样大;
什么刚上车,娃就开启“震动模式”,吐奶都快要吐出残影,老母亲全程在喂奶——娃吐了——娃哭了——再喂——再吐——再哭中,差点累得痩回到了生娃前。
意外太多太多。
但即使再大的困难,都阻止不了我奔向远方的心。
当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看着面前一望无垠的大海,再瞅着娃似乎被触发了“返祖效应”,冲着前方嘿嘿嘿乐完,撅着屁股在小小的沙坑里挖呀挖。
我和老公深情对望一眼:“值了!”
可俗话咋说来着,做人嘛,最重要的是不要开心得太早嘛。
我穿上了比基尼,老公带上了墨镜,我俩正打算在娃身边躺下,欣赏下:
“大海啊,全是水,沙滩啊,全是腿……”
可转头一瞅,娃的尿不湿里灌满了水,手里还拿着一个不知名生物的腿正要往嘴里送……
那次的旅程,最终以孩子感染了幼儿急疹,我和她爸差点吵出中年危机结束。
本着不能悲催我一个,乐坏她和他的心理,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下意识问了Deep seek:
“带6岁前的娃出行到底适不适合?”
它说:
“张姐带6个月的儿子去旅游,在车上孩子的哭闹声过大,张姐一家和其他乘客数次爆发冲突。”
“李姐带1岁多的女儿去旅游,因为水土不服,孩子上吐下泻被送医。”
“王姐带3岁的儿子去旅游,孩子不小心砸坏了展品,喜提赔款88888套餐。”
“赵姐带4岁半的女儿去旅游,被陌生事物吓到后,回家经常做噩梦……”
独苦苦,不如众乐乐,姐们也都是真不容易啊!
所以你看,最省娃省妈的旅游,还是得带适合年龄的娃,旅适合的游。
孩子和大人不一样,不是所有的感受都能精准地表达出来。
我们以为的应该的、正确的,不一定是他们这个年龄段需要的、可以接受的。
尤其是年纪还小的孩子,身心尚在发育中,在安全的环境中,安全地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我本将心照着孩
奈何孩心照“沟渠”
看过一个比较犀利的观点:带年纪太小的孩子去旅游,本质上是家长的自嗨式消费。
虽然对这句话我并不是完全赞同。
因为从为人母的角度出发,不能排除带娃旅游主要是为了自己散心(尤其是对于那些有了孩子后就被困在养育中的妈妈们,“旅游”可能是她们唯一获得喘息的机会)。
大多数妈妈们带娃出游的初心都是好的,比如:
只是想让孩子见见世面,看看不一样的生活;
想趁孩子上学前有时间好好放飞下;
因为客观原因,必须带着孩子两地奔波。
虽然被时间、经验、精力、经济等客观原因所限制,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但还是想对和我一样的妈妈们说:
孩子太小,不是不能去旅游,而是当消耗和意外大于收获时,旅游的意义就不复存在。
首先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带年龄过小的孩子出游,会有这几个局限:
孩子的记忆系统并未发展成熟
很多妈妈们应该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对于年龄太小的孩子,去过的博物馆,没有家门口的滑滑梯好玩;远方的自然奇观,没有昨天晚上下雨后,留下的那个水坑更吸引他们……
就像我女儿长大后,每天都念叨自己没见过大海,直到我拿出照片,她才不好意思地说自己都忘了。
哈佛儿童发展中心曾在研究后指出,5岁前孩子的情景记忆保存期,基本在6个月之内。
不是不建议带太小的孩子去旅游,而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旅游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是“见世面”。
孩子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写到这里就不得不分享一个来自闺蜜的吐槽。
闺蜜是我眼中的小富婆,自她女儿出生后,就过起了“行踪不定”的生活。
不是在国外到处飞,就是在国内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可每次见面她都在吐槽:
“我带她去感受意大利的唯美浪漫,风景优美,意大利帅哥在我面前晃呀晃呀,看得我眼花,她却非拽着我念叨着要回酒店吃冰激凌。
“去敦煌,我沉迷在黄河落日圆的震撼中,想象自己是千年前的沙漠公主,她倒好,一屁股蹲下去,玩沙子玩到天黑……”
果然,天下老母亲的经历都差不多。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来看,认知受限和开始表现出自我中心思维这两点特性,导致6岁前的孩子,和父母对旅游的理解不一样,关注点也不一样。
生理需求强于旅行需求
如果你也带孩子出门旅行过,可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你想着让他该休息时好好休息,玩的时候就能有充足的精力。
可孩子是上车不睡觉,下车不入厕,到了景点你要拍照,他们“唉,就不不配合你”。
有时候当父母的,真的被气到要死,还拿他们没办法。
但这还真不能乖孩子。
根据研究表明,孩子在陌生环境下,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会增加300%。
不是孩子不按照我们的规划,是孩子压根睡不着!
而且陌生环境还会让幼儿的生病概率也会大大提升。
再从父母体验角度来看,带娃旅行劳累度=(行李量×路程)÷ 孩子配合度。
体力的消耗,加上出外的隐形经济陷阱(比如亲子溢价等),还有社交压力(比如父母想要晒照,但孩子不愿意配合)等等。
这些都会导致亲子旅游幸福感的下降。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孩者的乐在这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玩,是孩子认识世界、开发学习能力的工具,玩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
花了很多钱,很多精力带孩子去玩的地方,有可能很难投娃所好。
但其实能让孩子玩出乐趣,玩会知识的,反而可能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和金钱。
1、3岁前的孩子,这样“遛娃”更实用
相比4-5岁的孩子,0-3岁的孩子更需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玩什么。
这里推荐几种我在女儿3岁前,带她“旅游”的方式,供大家参考。
万物皆可玩:
比如家里的各种小物件,各种旧物翻新、废物利用……
陪女儿用积木设计度假海滩
和女儿一起垒能让她钻进去的窝
家里的废纸箱,是她的小天地
家门口,亦能“见天地”:
比如跳跳小水坑,在小区花园里收集叶子,找找树下面的蚂蚁窝,看看秋天掉下的落叶,被风吹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流浪的小狗呀,想给你一个家
家门口工地的挖掘机,成了女儿了解建筑职业的契机
附近的一家餐馆,是她那段时间的必打卡地
爱运动的孩子,运气不会差:
给孩子最好的营养,莫过于体育运动,扭扭车、滑板车、平衡车、丢一会球、跑来跑去……
既锻炼了身体,也可以让孩子多参加社交。
而且体育运动可以从增强力量感的正反馈中,让孩子从身体方面获得自信。
笑笑的爱哭鬼,因为篮球变得无比自信
每次去体能课,都会被拍出表情包
现实版的“丧尸来袭”
各种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演出活动:
这些场所的公众号上,经常会发布一些免费活动,带着孩子去参加,离得又近,玩的内容也很符合他们的年龄段。
而且孩子们可以一起玩,大人可以一起吐吐槽,交流下养娃经验。
社区的各种活动,成了我当初遛娃的首选
每周一去的图书馆,让女儿爱上了自主阅读
商场的蝴蝶展,为女儿种下了“植物学家”的梦想种子
把娃丢给大自然:
你有没有发现?最好的带娃玩,就是让他自己去发现乐趣。
一些公园等户外场所,孩子不仅可以放开了玩,还能从自然中去了解生活。
在植物园里,女儿把自己“伪装”成了一棵树
女儿最羡慕的人是宇航员,因为她小时候总想让我用风筝把她飞上天
在公园的花雨众,女儿学会了“花落知多少”
只要肯发现,生活处处皆可玩。
我们尽管让孩子看,把感悟留给他自己。
2、3-5岁,为“见世界”做好“游前准备”
一般情况下,孩子过了3岁,记忆、注意广度和符号思维开始快速发展,直觉思维也开始出现。
这个时间段,可以提前为以后的“见世界”做过渡。
比如:
旅游观的准备——提前选一些关于旅游的绘本,让孩子去了解旅游,同时也可以初步筛选孩子的旅游喜好;
自理能力的准备——在家或短途出行,可以让孩子自己参与一些行李打包,或收纳整理的事务,提前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旅游娃”;
旅游经验的准备——可以通过一些近处的周末游、一日游,多锻炼、多适应,为以后的长途旅行打基础。
3、凡事无绝对,说走也可走
如果你有神仙队友、神仙娃,而且你的旅游目的,是为了散心或者其他,那么0-5岁的孩子也可以出游,但要做足准备。
比如:
带齐药品和其他用品,做好预防和备选;
出发前做足攻略,尤其是当地季节、气候、环境,注意旅行安全;
降低大人的旅游期待,设计更符合孩子的旅游计划;
做好孩子的情绪疏导,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接纳旅行的“不完美”。
最后还想说,6岁只是个大致的年龄,不是绝对,具体还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身心发育情况决定是否出游和如何出游。
说到底,带娃出游,最好的收获,不是旅游本身。
而是来自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出行增长了丰富的见识,和有了和现在不同的真实体验……
牧青野,教育从业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本文来源于小十点,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