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未至,朋友圈里的家长先热闹了起来。

有吐槽机票价格飙升,“抢票堪比春运”的;有晒高铁票、酒店预订截图的;还有一边抱怨,一边乐此不疲规划行程的。

他们做满了规划,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川到湖海,带着孩子在各大景点间奔波,拍照、打卡,仿佛旅行就是教育的代名词。

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出现了另一种隐忧:

有些孩子看似见多识广,却在旅途中变得浮躁;

有些孩子对风景麻木,对文化无感;

甚至有些家庭为了追求“诗和远方”过度消费,榨干了钱包。

于是,他们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边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热忱推荐;

另一边是,“建议普通家庭,不要带孩子去旅行”的冷静反思。

谁对?谁又错?

到底要不要带孩子去旅行?看完这篇,或许你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今年春节,同事请假带儿子去了一趟欧洲行,回来却没有想象中开心。

同事说:

一趟花了近40000元,小半年的积蓄没了。 本来想让孩子感受一下异域文化,没想到整个旅途十分糟糕。

先是飞机上,因为时差和不适应高空环境,孩子哭闹不止,惹得其他乘客纷纷侧目,同事颇感尴尬;

到了目的地后,刚开始孩子还挺有兴致,没几分钟,就想回酒店玩平板电脑,在地上撒泼打滚;

终于熬到了晚上,却找不到一家能进去的餐厅,原因无它:

“妈妈,我不吃这个,我不想吃那个。”

连续几天,小孩不适应外面的饭菜,挑食、拒食,导致同事每天花大量精力去寻找适合他口味的餐厅。

同事回来后,大倒苦水。

我都怀疑这一趟值不值了,小半年的积蓄没了,旅途还各种不顺,再也不想带孩子去旅行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你是否也似曾相识?

在景区,经常能看到家长神色匆匆,领着孩子找厕所,或是担心孩子在景区走丢,追着孩子跑;

爬山时,也总看到一些家长迈着沉重的步伐、喘着粗气,背着不想走路的孩子;

还有一类,旅途中孩子水土不服,突然生病,只能打道回府,整个旅行计划全泡汤。

听过一位旅行博主吐槽:

旅游就是换个地方带孩子,比上班还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旅途中,总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

或是天气突变,行程安排被打乱;

或是孩子不配合,导致原本期待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目的难以达成;

再或者,预定的酒店住宿环境差,和心理预期相差甚远……

结果本该是休息的节假日,不仅没有恢复元气,还落得个舟车劳顿。

原以为带孩子出行可以多见世面,却因孩子的不配合而意兴阑珊。

最终啊,旅行归来你发现:

孩子水土不服、大人疲惫不堪,假期也变得支离破碎。


知乎上曾有个话题:“带孩子四处旅行有意义吗?”

一个回答说:

旅行的重点不是目的地在哪,也不在于孩子看过多少风景,见识多少名胜古迹。 重要的是这个过程,父母是否给到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以及孩子在旅途中有没有感受到真正的轻松。

给大家讲一个十点君的亲身经历。

有一年,我带女儿去北京玩,提前做足了攻略,花了很多钱购买旅行装备。

想着既可以让孩子去看看祖国首都,也可以让孩子感受下名校氛围。

一路上,我还化身导游,尽职尽责地给女儿科普当地历史文化知识,希望女儿能增长见识,激发她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但整个旅途下来,女儿却显得兴致缺缺。

我不明所以,直到又一次期末考试后,我再次给女儿提议:这次放假后,想去哪里旅游?我们去放松下。

没想到女儿抬了抬眼皮,意兴阑珊地说:

“妈妈,我哪也不想去。

对我而言,比起出门旅游,不如待在家里看书和听歌,更放松也更快乐。”


虽然扎心,但这就是真相:

很多时候,高配版的假期可能只是大人的“一厢情愿”和“自我感动”。

我们以为孩子需要去“见世面”,却没有真正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他们真正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假期。

这两年,十点君听到很多关于“高配过假期”或“低配过假期”的观点。

但正如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说过的:

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带娃旅游”只是一次简单的消费行为。 主打陪伴和快乐,能不能“见世面”,压根不是重点。

一位来自@成都的妈妈说过:

“不用考虑有没有意义,也不在乎高配低配,经济允许范围内,安排全家都轻松的旅行。

我不需要做家务,队友不需要开车赶路,一家其乐融融,就是最好的旅途。”

另一位湖北的网友@棉花糖也说:

“去哪里不重要,开心最重要。

去年放假我们一家没有去西安,而是去了市区的植物园。

没有喧闹,也没有人挤人,和孩子一起手拉手慢慢走在林间小道,全家都特别开心。”

还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小雨分享:

“原本计划国庆带孩子去云南玩,但和孩子沟通时,发现他对出行的长时间车程有些抗拒,而且对陌生环境也有点焦虑。

于是我们决定不带他去旅行。

和老公利用假期来了一场期待已久的二人之旅,去了杭州西湖周边的小众古镇。”


很认同一句话:

旅行的意义,不是“记住”风景,而是在旅行中,拥有丰富的体验、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无论是否带娃旅行,都应该少一点功利心、少一点套路。

不必纠结有没有完成预设的行程和计划,也不用想着能让孩子积累多少作文素材;

而是记录当下每一刻的心情,体验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共同创造一份独属于和孩子的美好回忆。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会有疑问,那到底要不要带孩子去旅行呢?

我觉得先把这4点想清楚,最为妥当。

第一,率先考虑经济实力。

看过一个段子:

有人月薪三千,却坚持要给孩子买近万的手机;

有人节衣缩食,也要分期给孩子购入一个名牌手表;

有人明明手头钱不够,却愿意花掉大半年的存款,给孩子报一个研学游。

殊不知,聪明的家庭,在养孩子这件事上,都是量力而行。

尤其是出门旅游,最忌讳“一拍脑门”下决定:

既要考虑家庭的财力,避免债台高筑;

也要认清家庭的需求,切勿盲目跟风旅行。


第二,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做决定。

曾有教育专家表示,如果带孩子旅行,孩子就是主体,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比如想去哪里玩?想吃什么?想看什么?

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或者有没有什么不愿意做的事?

和孩子一起商量,共同决策目的地,旅途才会更温馨顺利。

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决策能力。

第三,不要陷入旅游鄙视链,舒服最重要。

育儿圈有个著名的“旅游鄙视链”:

一等假期,是带孩子去英美名校研学,感受国际风土人情; 二等假期,是带孩子感受国内山川绿水,打卡各种名胜古迹,网红景点; 三等假期,是给孩子安排周边游,在家读书写字。

但十点君想告诉大家: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特别是在旅游这件事上,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

旅行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目的地。

如果想去感受大自然,无论是大草原的辽阔,还是山间的清幽,或者乡下村落的质朴,都能远离城市的喧嚣,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万物复苏的生机;

如果想去体验文化,无论是城市大小、国内国外,只要用心品尝美食、了解文化、与人交流,就能让孩子拓展视野,丰富内心。


第四,不要过度安排行程,为了旅游而旅游。

前两天,在高铁上的听到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宝贝,旅行也结束了,这次你都记住什么了呀? 什么都没记住,真无聊…… 你不是看了大海吗?还喂了海鸥,去了博物馆,看了八大关……怎么能说什么都没记住呢? 哦,我记得酒店房间密码是“123456”。 什么?我辛辛苦苦请假带你跑遍八个景点,你就记住这个! 妈,您一天拖我赶八个地方,到处人山人海,脚都麻了,哪有空看啊。

顿时,高铁车厢里安静下来,只剩这位母亲对着行程单发呆。

听过一句话:“把旅行变成打卡任务,就没必要带孩子去了。”

如果真的想让旅途变得轻松愉快,每天行程安排尽量不多于3个,每天在外面的游玩时间尽量不超过8小时。

把脚步慢下来,多看一看沿途的风景,多尝一尝不一样的美食。

如此,父母和孩子,才能感受到这趟旅行的美妙。


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曾说过一个观点:

和孩子一起出游,是你能给予他们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创造最美好时刻的机会。 这件事本身就很美好。

所以,带娃出游时,请跳出功利化思维的桎梏,不再想着“旅行的意义”。

放平心态,放下焦虑,不慌不忙。

或许你会发现:当你带着“松弛感”赶路时,神经不再时刻绷紧时,能收获更多的畅快,假期也能拥有更多值得铭记的时刻。

点个,与所有朋友共勉。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五一假期,你打算带孩子去哪玩#,分享你的故事和感想,晒出你的旅行美照。

作者 | CC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