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学校,位于湖南省汨罗江畔,紧邻千古名祠——屈子祠。在文化圣地上成长,端午以其古老而迷人的韵味,滋养着这所已走过八十余载的学校。

为了让师生全方位感受端午非遗的美,学校在校园环境上下足功夫,致力营造耳濡目染的“文化园”。

在屈子幼儿园,小巧玲珑的手工艺品,让传统和童趣“撞了个满怀”,栩栩如生的精致龙船,让坐在上头的娃娃铆足了劲头。小学部的走廊墙壁变成了学生的作品展区——气势磅礴的龙舟竞渡图、花纹精致的艾草香囊、有趣的端午起源手抄报、飘逸的端午诗词书法作品,令人频频驻足。初中部的教室图书角,从《端午的故事》到《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研究》,从《解读端午节》到《端午日》,新添的书册成了学生的“新宠”。

课间,小学部的楼梯间挤满了攒动的小脑袋。只见白墙上挂满了一幅幅植物图,摇身变成了屈原文化楚辞“植物园”。学生们沿着楼梯,细细观赏,又相互追问:“这是什么花?”“那又是什么草?”

学校既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又别出心裁深挖资源。据了解,学校借助社会力量,将屈原作品中出现的香草做成植物名片,把楼梯墙改造成行走的“植物园”。

课程是落实非遗文化传承的主要路径。屈子学校积极探索,将端午习俗融入多元课程,致力打造规范高效的“学习场”。

每至端午前夕,校园便会传响琅琅书声。在端午诗歌朗诵课上,文天祥的“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让学生读懂古人对传统习俗的珍视;岁末寒冬,师生又聚屈子书院,共赴一场屈原诗歌诵读盛会。

该校端午诗歌诵读课程负责人石娟表示:“诗歌朗诵作为端午文化拓展课程的重要形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让古老的端午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学校还将端午习俗与美术课程中的传统手工相结合、与劳动课程中的劳动实践相结合、与体育课程中的民俗项目相结合。编五彩绳、做香囊、包粽子等特色社团课深受学生喜爱。

为助力师生更好地探索端午非遗魅力,屈子学校抓住契机,为师生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场”。

走进教室,课桌挤满了翠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酱红的肉馅。片片粽叶被学生略显笨拙的双手折成了奇形怪状。家长和老师在一旁耐心指导:“一折叶,二放米,三压实,四包裹,五扎绳。”一串串饱满的粽子放在锅里烹煮,粽香味儿弥漫开来。

走出校园,学生跟随教师走进屈子祠镇新义村,开启端午习俗调研之旅。他们拜访村里老人,听他们讲述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的热闹场景。学生认真记录,回校后整理成册,制成图文并茂的民俗调研报告。

走上舞台,学生们传播家乡端午文化。“打我记事起,我就常哼唱‘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2023年,站在第十四届湖南省少儿才艺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孙瑜芳用深情的语言,传唱着家乡故事,传承屈子精神。2024年,周臻和其他数十名同学成为屈子文化园的小小讲解员,在端午等节假日期间为景区游客讲解。

学校创设校内、校外“实践地”,将端午习俗、屈子精神融入师生日常生活。该校与全国4A级风景区屈子文化园携手打造“小小讲解员”项目,每年选拔一批学生组建讲解团队,通过前期课程开发、校内选拔培训、园校联动实战等举措,让学生成为家乡端午文化的传播使者。

屈子学校校长黄继承说:“让生于斯长于斯的端午习俗走进校园,变成师生心中有温度的印记,让师生成为端午非遗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和推广者,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谭思远 朱沙 记者 阳锡叶)

作者:谭思远 朱沙 阳锡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