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电影华表奖”应该感谢张译,是他在颁奖礼上忽然宣布自己“暂时息影”,为这次“毫无水花”的华表奖拉来了话题度。

上面所说的“毫无水花”并不是贬义词,恰恰相反,今年重要的“华表奖”项几乎没有争议。



评选没有给流量“镀金”,也没有给老戏骨“让路”,奖项争议性很小,这就让本就含金量不算顶高的“华表奖”存在感不强。



再加上同一时间段还有“香港金像奖”分流,网上几乎没有什么“华表奖”相关消息,所以“张译暂时息影”几乎就是这届“电影华表奖”最强流量话题。

对于“张译暂时息影”的个人职业态度,网友们分为两派。



一派觉得张译对自己的现状很清醒,暂时停下脚步去充电,是理性的选择。

另一派则有点幸灾乐祸,网上有很多:“看似他赢了,其实他输了” 、“张译是戏混子”、 “这也能评上影帝?”“从来都是一个类型,太让人审美疲劳了 ” 的一些评论。



这看似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其实互为因果,同时再回看一下张译这几年演艺生涯的口碑转换,就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职业选择。

这个事应该从他大银幕上升期来看,从2019年的《攀登者》开始,张译开始在大银幕变的有力量。



后来是《八佰》和《金刚川》,到2021年张译碰到老谋子后主演了《悬崖之上》,那段“电刑刑讯”的桥段已经被称为是“教科书般的演技”,这时候对于张译这个演员的评论,基本上都是积极和正面的。



这个“态度”在2022年《万里归途》中还有延续,尽管在这部戏中女主殷桃更出圈,但张译的演出还是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真正的两极反转来自2023年那部现象级电视剧《狂飙》,仿佛横空出世的张颂文一下子击中了全国观众的心,再加上他也有从小龙套走出来的国民好感,那一段时间网上就和疯了一样:一边捧张颂文,一边踩张译。



在张颂文飞升时,张译被各种阴阳怪气的评论裹挟,在业内人士回护张译说他演戏态度认真,甚至有人将其解读为“戏霸”,而张译那段时间没有解释、没有反驳、连《狂飙》的庆功宴都没有参加,他可是主演啊,是他不想参加吗?你品你细品!



在《狂飙》播出期间,张译无缘无故塌了一个叫“张颂文”的房,更要命的是经此一战后,张译的口碑莫名就开始转变。

接着是2023年张译主演的电影《刀尖》票房没破5亿,评论区开始大规模地吐槽张译饰演的角色同质化严重,让大家有了审美疲劳。



同样在2023年《刀尖》时隔一个月上线的《三大队》中,观众在路演现场就对张译发出疑问:问他为什么老喜欢演这种孤胆英雄的角色?

观众大规模质疑是对张译这种戏骨型演员最大的指责,而这种指责对于张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消耗。



在这两部电影播出期间,张译也接受过采访,他会忽然问记者:"您真觉得我演得好吗?我昨天看回放发现三处瑕疵。"

这种焦虑感,在近年张译的一些采访中能清晰呈现,他会说:"每次重看那段都羞愧,总觉得还能更好。



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作品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输出的有点密集,所以他有意识的想改变,为此给自己按下了职业暂停键。

我个人感觉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这里的“暂时性息影”有很多余地,也是他寻求改变的契机。

首先我要说的是张译近年来接的角色同质化严重,是他自己的问题吗?



我记得他是在一次采访中自己都说“他演的烦了”,显然很多角色并不由他来决定。

他想要演技突破,但是资本允许他这样做吗?在当下国产电影市场不理想的情况下,资本选择张译自然希望他稳稳的待在舒适圈中,给电影一个基本保障。

一边是资本给他画了个圈儿,一边是观众吐槽他没有新意,张译能怎么办?除非张译自己投资来一个大突破,否则基本上他的角色选择范围就在那儿了。



更要命的是这个圈子还有人脉、人情这个说法,有的熟人找他演片,卖不过面去,也不好太回绝,怎么办?那么“息影”就是一个很好的回绝借口。

而且他也有这个资本歇一歇,他主演的电影,累计票房有220.58亿+,位列中国男演员票房榜第六,职业荣誉方面,他差个“飞天奖”,就能拿下影视圈六大奖项,实现大满贯。



何况所谓的“暂时息影”并不是彻底,因为他手中还有两三部电影待播,在圈内并不是完全蒸发。有心仪的本子,他再回到圈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毕竟还有“暂时”这个先决条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