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出大事了,被执行金额超过1.6亿元。公司负责人被曝早已人在英国。没错,就是那个曾是新能源销量冠军,口口声声要做中国版大众的哪吒,如今却成了执行名单上的问题车企。那么它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2022年,哪吒年销量超15万辆,风光无限,在一众新势力中崭露头角。当时,他们主打10万级别电车,配置不错,价格亲民,深受下沉市场欢迎。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半,就传出公司拖欠供应商款项、员工工资延迟发放、经销商返利未兑现等消息。更令人震惊的是,公司旗下多家子公司被查无资产,账户余额只有个位数,完全是实打实的空壳。法院执行信息接连不断,几十条记录累计金额超过1.6亿元。点开其中一家叫哪吒和志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执行信息,银行账户余额只有497块,名下毫无资产。

在这波风暴中心,最让人唏嘘的当属前任CEO张勇。据多方消息确认,他早在去年底就辞职退居幕后。更劲爆的是,有员工爆料称他如今人已在英国,似乎早有规划。

张勇离开后,哪吒的高层变动频繁得惊人。短短几个月内,多位核心高管离职,原本对标特斯拉的技术团队也开始动摇。坊间有句话很讽刺:哪吒现在不是在运营,而是在等资金回转。

说起来,哪吒的败局,从那次战略跳跃就已埋下种子。2023年,哪吒突然宣布不再专注10万级市场,转而推出25万级的哪吒S和哪吒GT,喊出要进军高端市场。这波操作着实让人看不懂,在中低端市场站稳脚跟本是他们的优势,却偏要挑战自己既没基础又没品牌积累的高端市场。

结果不出所料,哪吒S和GT销量惨淡,加起来全年不到2.5万辆,且大部分是B端出货,如出租车采购等。C端用户根本不买账,一方面配置落后,另一方面体验不佳。比如哪吒还在用400V架构,没有激光雷达,连中控系统都卡顿严重。让用户花20多万买一台电动网约车般的体验,这不是在挑战用户智商吗?

这场失败的高端梦不仅没带来利润,反而消耗了本就紧张的现金流。大量资源投入进去,销量却没跟上,可谓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哪吒原本赖以生存的10万级产品线却被边缘化。消费者想买哪吒车,却发现配置缩水、服务跟不上,想要售后维修,等半个月都约不上。

原本对哪吒有信任感的老用户也开始流失,纷纷转投比亚迪、零跑等竞品阵营。说难听点,哪吒不是输在对手太强,而是自己舍长取短,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不仅市场端出现问题,公司内部的风控管理也严重失控。有供应商站出来爆料,哪吒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账款就开始延后支付,后来干脆扯皮不结。不少小工厂被压得喘不过气,部分配套企业甚至因为哪吒的坏账导致资金链断裂,直接关停。

再看员工端,也是一片混乱。有员工爆料说,公司已经全面削减开支,咖啡机没了,办公用品都不够用。年终奖被卡,工资发放时间从每月5号推迟到15号,连绩效也一刀切。更离谱的是,已经有部分研发人员被拖欠数月工资,劳动仲裁都排不上号。

经销商那边更是惨不忍睹。哪吒曾经承诺的返利补贴迟迟不到账,不少店主自掏腰包给客户让利,结果赔得血本无归。一些门店实在撑不住,开始偷偷卖其他品牌的车,甚至有的门店招牌还没挂上就倒闭了。

更有意思的是,哪吒在生产上也呈现出一种假象。虽然官方称工厂照常运转,但据一位工厂员工透露,车间就剩保洁和保安,流水线基本停了,大家都在等通知。换句话说,哪吒现在其实处于假开工真停摆的状态。员工混日子,供应商不供货,经销商不出车,公司整体陷入僵局。

那么问题来了,哪吒还能靠什么翻盘呢?管理层显然寄希望于出海,不断放出海外市场的利好消息,比如在泰国建厂、出口中东、签约海外订单等等。但别忘了,这些市场虽热闹,利润却极低,而且汇率风险、政策壁垒、售后服务配套等问题也不少。

最关键的是,这种靠海外卖车续命的操作,只是延长游戏时间,解决不了结构性危机,如核心技术缺失、品牌信用崩塌、现金流断裂等问题。

眼下的哪吒更像是被命运掐住喉咙的困兽。就连那些曾为哪吒摇旗呐喊的投资机构,现在也开始沉默,融资迟迟不到位,债务还不上,公司治理混乱,外界对它的信心已跌至谷底。说到底,造车不是讲故事,资本也不是提款机,能造出来、卖得掉、赚得到钱才是正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