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医疗保障体系作为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拥抱科技创新。国家医保局作为这一领域的核心机构,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不断推动医疗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和普惠应用。近日,国家医保局在京召开“医保部门助力科技创新”分享会,详细介绍了我国在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百余项新技术被纳入医保价格项目,标志着我国医保部门助力医疗科技创新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新增百余项价格项目,医保精准助力撬动临床刚需破壁
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应用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医保支付问题尤为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家医保局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切关注科技创新在医疗领域的新发展,致力于将更多新技术纳入医保价格项目,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保部门助力科技创新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医保支付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可以加速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和普及应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健康福祉。
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发布的27批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中,涉及新产品、新设备的新增价格项目达100余项,涵盖了人工心脏、人工耳蜗、人工喉、质子放疗、脑机接口等领域。这些新技术的纳入,不仅标志着我国医保支付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也预示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人工心脏:破解终末期心衰治疗难题
终末期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难题,患者往往面临生命威胁。人工心脏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然而,高昂的治疗费用一直是制约其普及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医保局在心血管系统专项中增设了人工心脏相关价格项目,涵盖了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取出及术后调适全流程服务。
在政策支持下,国内多家获批企业积极响应,通过压缩流通环节成本推动终端价格合理化。天津市率先于4月1日落地执行政府指导价,其中植入费定为13000元,较原市场价降幅显著。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患者带来了切实的治疗希望,也标志着我国在人工心脏治疗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人工耳蜗:听觉重建技术的全面覆盖
听力障碍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工耳蜗作为一种有效的听觉重建技术,已经为众多听力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人工耳蜗的集采价格和配套服务价格一直是患者关注的焦点。为此,国家医保局在耳鼻喉类项目中新增了植入、取出及适配全流程收费项目,并特别设立了“畸形耳蜗”加收项,以激励医疗机构提升复杂病例诊疗水平。
在政策的推动下,天津市已经执行了新标准,三项基础服务价格分别为3500元、1950元和135元。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也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质子放疗:肿瘤治疗迎来精准化突破
肿瘤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点难点。质子放疗作为一种先进的放疗技术,具有精度高、副作用小等优点,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然而,质子放疗设备的购置和运营成本高昂,限制了其普及应用。为此,国家医保局将质子放疗纳入价格体系,并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相关服务。
目前,上海瑞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等机构已经启动了质子放疗服务。其中,上海市创新设置了疗程费用封顶机制,将质子放疗费用上限锁定为17万元/疗程。这一政策的实施,既保障了医疗机构的合理收益,又提高了先进治疗手段的可及性,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四)脑机接口:前沿科技打通临床转化路径
脑机接口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技术,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和应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医保支付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国家医保局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背景下,率先建立了脑机接口价格体系。
新设项目覆盖了侵入式置入取出、非侵入式适配等关键技术环节,为即将进入临床应用的脑机接口技术铺平了道路。湖北省医保局已于4月初完成政府指导价制定,标志着这项颠覆性技术正式接入医疗服务体系。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和应用,也为我国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医疗手段日新月异,新技术甄选关注这几个维度
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资料显示,新技术纳入医保价格项目的甄选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维度:
一是满足临床急需。满足临床急需是甄选新技术的基本出发点。国家医保局密切关注临床领域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对于能够填补诊疗空白、解决临床难题的新技术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例如,人工心脏这类救命救急的新技术就是国家医保局甄选的重点之一。
二是技术相对成熟。技术相对成熟是甄选新技术的前提条件,新技术应当具备独立的服务产出和成熟的技术路径,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二尖瓣钳夹成形术”能够替代原来的开胸手术,解决部分高龄或高危患者的治疗难题,因此被纳入医保价格项目。
三是促进增量发展。促进增量发展是甄选新技术的重要目标,新技术应当能够为市场带来新的增量发展机会和经济效益。例如,脑机接口价格立项除了能够满足患者治疗需要外,还有望通过价格政策推动这一新兴产业快速进入市场运行阶段,带来新的市场增量。
四是体现技术价值。体现技术价值是甄选新技术的重要因素,新技术应当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临床价值,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各类立项指南中设立的助听装置适配费等项目,正是对技术价值和劳务付出的充分体现。
对此,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期待有更多高质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涌现,也希望相关企业根据临床价值、供需关系、竞争格局、支持能力等因素合理定价,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于民。”
政策赋能医疗创新生态,打通服务患者“最后一公里”
在医疗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医保政策正从单一支付工具进化为创新生态的催化剂。通过建立“技术准入-价值评估-普惠应用”的完整闭环,不仅打通了创新技术临床转化的梗阻,更构建起医疗机构、创新企业与患者群体的价值共同体。在这场深刻的医疗供给侧变革中,心脏衰竭患者的“二次生命”、听障儿童的“有声世界”、喉癌患者的“失语重生”,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医疗奇迹,正通过医保政策的精准赋能转化为普惠性医疗服务,书写着中国式医疗创新的时代答卷。
(一)支付体系破局:构建医疗创新的“政策高速公路”
在医疗科技创新领域,支付体系长期构成“达尔文死海”现象——实验室成果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以终末期心衰治疗为例,国产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虽在2018年突破技术封锁,但患者自付费用高达80-100万元,导致年植入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这种困境在现今迎来转折:北京医保将手术及耗材纳入报销目录,自付费用骤降至70万元。“患者及家庭受益明显,术后生存质量显著提升。产业角度来看,医保支付为企业注入研发动力。医保政策打通了创新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患者获益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力衰竭与瓣膜外科中心主任贡鸣主任介绍。
此外,这种系统性破局正在多个领域形成示范效应:
听觉重建领域:人工耳蜗经国家集采后,单套价格从20万元降至4-5.5万元,配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首创的MDT协作模式,使复杂病例术后入普率达95%。
肿瘤治疗领域: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恶性肿瘤质子放疗于2023年11月被国家医保局收费批复,治疗费用仅为欧美国家的五分之一。
脑机接口领域:武汉协和医院的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依托医保前瞻性定价政策,让高位截瘫患者用上全球首套国产“脑控外骨骼”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医保政策正在重塑医疗创新的底层逻辑。航天泰心研发的“火箭心”LVAD,通过主动降价与医保联动,年植入量达到了几百例,同比增长率达到104%。这种“以量换价”的良性循环。医保的政策支持,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更打破了“创新=昂贵”的固有认知,让尖端医疗真正成为普惠选项。
此外,医保政策的深层变革,体现在价值评估体系的范式转换上。传统“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正在向“临床价值+社会效益”的复合评估体系演进。这种转变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尤为明显:2024年3月《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突破性将脑机接口技术单独立项,打破“先成熟后收费”行业惯例。“这是医保部门长期关注和关心医疗技术和产业发展后的水到渠成,体现了医保部门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夏家红表示。
(二)价值重构:从“治病救命”到“回归社会”
医保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医疗服务的终极目标。山西农民秦永植入国产LVAD后,从卧床不起到能“每天遛弯”,其经历折射出技术进步对人性的尊重。“说实话要是没有医保帮忙,我们农民砸锅卖铁也凑不出这么些手术费,我也想把我的经历告诉更多心衰的病友,希望大家都能知道这个好事。”患者秦先生由衷赞叹。
天津听障儿童小海豚合唱团的孩子们,通过医保覆盖的人工耳蜗实现语言康复,用歌声打破“十聋九哑”的魔咒。前列腺癌症患者王一力,通过国产质子治疗技术,减少了传统治疗带来的严重的副作用,大大减轻身体的负担,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这次质子治疗的总费用是17万,这个费用相当于欧美国家治疗费用的五分之一,国家制定的这些政策让我们更多患者能够负担得起这项治疗,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患者王先生介绍。
一名喉癌术后的无喉患者,通过辅助发音装置植入手术,重新获得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减轻了因言语障碍带来的心理压力,生活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脑出血导致瘫痪的患者通过脑机接口重新掌握生活技能,重燃对未来的希望,患者家属开心的表示,“她要是有机会能自己走出小区大门,去逛个超市菜场,能为家人削个水果,我这辈子就知足了。”……不难发现,这些改变的背后,是医保政策推动形成的“技术-康复-社会”闭环,也是医疗创新的终极价值在医保政策的托举中得以真正实现。
写在最后:在医保政策的牵引下,医疗机构得以摆脱“技术焦虑”,专注于提升诊疗能力;企业摆脱“逐利陷阱”,在创新与普惠间找到平衡;患者则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北京安贞医院的临床研究与医保准入无缝衔接,天津一中心的MDT模式与医保集采协同增效,武汉协和的脑机接口试验与医保定价政策互为支撑——这些实践共同勾勒出“中国式医疗创新”的独特路径:当技术的光芒照亮生命尊严,当市场的活力激发创新潜能,当政策的温度守护公平正义,三方共赢的医疗生态便悄然成型。这或许正是“健康中国”战略最深刻的注解:医疗创新的终极归宿,永远是让每个人都能享有有尊严的健康生活。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七月
编辑 | 符媚茹 刘新雨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