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区是一片广袤独特的大地,孕育出了我国第一大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心目中的长江源是什么样的?如果将长江视作一个人,江源段可谓是它的“童年”。它朝气蓬勃,充满野性,在荒原上肆意流淌,形成壮观的辫状水系。进入通天河高山峡谷,“少年”的它冲撞、切割山体,形成壮美的蛇曲景观。虽然这里高寒、荒凉,却不乏生机和魅力,尤其盛产气势磅礴的美,吸引着科学家、探险家、生态学者乐此不疲地前往。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报道为读者呈现一个多样、立体的长江源。
特别策划
长江源:这里盛产气势磅礴的美
长江源漂流记
▲在高原上漂流,最大的困难是大风和寒冷。 摄影:铁丐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漂流逐渐被年轻群体接受并传播。你想象的漂流是什么样的?是极富挑战的白水运动(指在激滩的江河中漂流)?还是漂流在青山绿水间的悠闲享受?而本文作者和摄影师组织了一支漂流“梦之队”,为您呈现在长江源头高寒环境下漂流的挑战和乐趣。
当曲考察记
▲图中左侧水系为沱沱河,右侧水系为当曲,两河交汇后称通天河。 摄影:铁丐
关于沱沱河与当曲究竟谁才是长江正源的争议已持续了三十多年,沱沱河作为长江正源的身份一直被挑战。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当曲可能才是长江正源。这场争论承载的不仅是人们对地理意义上“起点”的探索,更代表着对江河认知的不断更新。
长江源的生命脉动
▲沱沱河、当曲两河带着的泥沙在囊极巴陇交汇,慢慢沉淀,形成了冲积三角洲。 摄影:杨欣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西侧为羌塘内陆湖区,西北部为昆仑山脉,南部为唐古拉山,东北侧为巴颜喀拉山。这片半封闭的高原上水系纵横,是藏羚羊、斑头雁、白唇鹿等众多野生生物的家园。本文作者常年扎根于长江源,守护源区的生态环境,为您呈现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长江文化
从蚕纹牙雕小盅到蚕桑新应用
——长江流域蚕桑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图源:视觉中国
长江流域栽桑养蚕的历史悠久,丝绸品类繁多,在我国蚕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多个视角揭开长江流域蚕桑起源的神秘面纱,回顾长江流域蚕桑业的发展历程,为您呈现长江流域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蚕桑历史长卷。
流域映像
长江百草:探寻植物的密码
▲白芨(左)和常山(右) 供图:王东云 何广庆
在众多的科普绘画主题中,以植物为主的创作尤为引人入胜。此套绘画是对长江流域的植物资源以绘画形式进行记录。作者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将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习性等特征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复杂的植物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
大坝认知
现代创新技术与水利水电工程
▲白鹤滩大坝全景 摄影:王光浩
记忆
沃土公安:悠悠两千载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湖北中南部冲积出富饶的江汉平原,荆州市的公安县便位于平原的腹地。 摄影:谷少海
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的公安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属古楚国腹地,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属典型的鱼米之乡,同时也是一块僻远而沉寂的土地,保持着天然本真的色彩和自古以来的质朴风貌。
水文化之旅
重庆焦石三坝:
因水利而兴的喀斯特平坝
▲从空中鸟瞰重庆市涪陵区的罗云坝 摄影:冯亦龙
重庆市涪陵区焦石片区地处喀斯特山区,是一片石灰岩遍布、严重缺水的地带,其中分布着“焦石三坝”——干龙坝、罗云坝和焦石坝,是由山间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坝地带。当地人自古以来因势利导,通过兴修各种水利设施,让坝场成为肥沃的农田。
江河美文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代 马世昌 《樱桃黄雀》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世间花木众多,为何樱桃和芭蕉备受古人青眼,又不乏同列文中的现象?原来,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深远,恰好关联着入世和出世的两种人生态度。
味道
三溪寺外食春记
▲儿时记忆 AI生成:黎明
真视听
我心中,万物生
《半壶纱》2016年
刘珂矣
百慕文化
《幸得诸君慰平生》2022
故园风雨前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2019
[美] 约翰·史崔勒基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并非一台客观的摄像机,能够冷静、全面地记录下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事件和细节。相反,漫长的进化让我们的大脑学会了只关注那些与自我相关的事件、细节和情绪,而将生活的细节忽略。当我们步履匆忙,就不会记得早上出门时碰到的第一个人的样貌和穿着,也不会记得路边的玉兰树究竟开了几朵花 ...... 只有慢一点、静一点,那些平平无奇的“背景音”才会进入到我们的内心,万物轮回的声音才能在我们的心中悄然滋长。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康静 周伊萌
美术指导:崔玮
美编:程晓新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