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冬天,哈尔滨用“南方小土豆”的宠溺式服务,将冰天雪地炒成了“泼天富贵”。
元旦三天游客量304万、旅游收入59亿的“尔滨奇迹”,让这座东北老城一夜翻身成为顶流网红城市。
然而,仅仅一年后,2025年元旦假期哈尔滨游客量同比暴跌42%,酒店价格回落、投诉率攀升的新闻接连冲上热搜。
从“全网热捧”到“人设崩塌”,哈尔滨的冰雪神话为何难以续写?
一切始于一场“双向奔赴”。
2023年底,一位南方姑娘顶着土豆特效滤镜分享哈尔滨旅游攻略,意外带火了“南方小土豆”的标签。
这个原本可爱的昵称,迅速演变成一场全民狂欢:冻梨被切成果盘、中央大街铺上防滑地毯、鄂伦春族牵着驯鹿走上街头……
哈尔滨人掏心掏肺的“讨好型市格”,让游客感叹“尔滨,你让我陌生”。
但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
2024年冰雪季,尽管哈尔滨将冰雪大世界扩建到100万平方米、新增10条滑道,甚至推出“冻梨花茶”和“锅包肉小份装”,游客的热情却肉眼可见地消退。
社交媒体上,“排队七小时玩滑梯”“冻梨刺客价格翻三倍”的吐槽铺天盖地,曾经刷屏的“南方小土豆”表情包,逐渐被“尔滨劝退指南”取代。
“冻梨”曾是哈尔滨最成功的文旅符号。
2023年冰雪季,冻梨销量突破千吨,甚至被瑞幸、肯悦等品牌做成咖啡新品。
但疯狂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乱象:2024年冬季,部分商家将普通梨冒充“雪都梨”,价格暴涨至68元/个,被戏称为“冻梨刺客”。
与此同时,果农盲目扩产导致供过于求,地产冻梨价格暴跌23%,大量滞销堆积仓库。
更严峻的是,城市IP的过度商业化消解了其文化价值。
冰雪大世界为吸引游客,将俄罗斯、北欧、日韩等元素杂糅进冰雕设计,被批评为“文化大杂烩”。
中央大街的俄式风情表演被本地人吐槽“像拙劣的cosplay”,一项调查显示,51%的哈尔滨市民认为“文旅营销牺牲了城市底色”。
2024年初的退票事件,曾是哈尔滨“危机公关教科书”。
游客因排队过长要求退票,景区当天道歉、整改、退款一气呵成,赢得全网点赞。
但一年后,类似事件的处理却截然不同:2025年2月,多名游客投诉冰雪大世界“冰雕提前拆除却未告知”,退款承诺拖延14个工作日仍未兑现;黑猫投诉平台上,68%的差评直指“工作人员态度冷漠”“解决问题效率低下”。
服务质量的滑坡,与过度扩张的文旅产业直接相关。
冰雪大世界为应对客流,临时雇佣大量缺乏培训的兼职员工。
酒店价格疯涨至2000元/晚,却连暖气不足、热水供应不稳定等基础问题都未能解决。
一位旅游博主感慨:“去年的哈尔滨是‘掏家底宠客’,今年却像极了疲惫的‘打工人’。”
哈尔滨最引以为傲的“俄式风情”,正陷入尴尬境地。
俄罗斯风情街因商铺售卖三无“进口巧克力”、纪念品店抄袭俄罗斯传统套娃设计,被网友嘲讽为“文化缝合怪”。
本地人发起的“保护中央大街”倡议中,一条高赞评论写道:“游客只想要‘异域风情打卡照’,但我们更在乎这条街的百年历史。”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城市叙事的分裂。
为了迎合“南方小土豆”的想象,哈尔滨将冻梨、锅包肉、东北方言等符号无限放大,却忽视了工业遗产、音乐文化、中东铁路历史等真正独特的城市基因。
一位文化学者评价:“当一座城市只剩下‘讨好游客’的人设,它的灵魂也就干涸了。”
哈尔滨的困境并非孤例。
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红极一时的城市符号,早已证明“流量经济”的脆弱性。
2024年,淄博GDP增速位列山东倒数第三,旅游业收入仅占GDP的14%;哈尔滨虽靠冰雪季赚得1248亿元旅游收入,但GDP增速仍在东北四市中垫底。
东北文旅的破局之道,或许藏在“长线思维”中。
吉林提出“冰雪+”战略,将滑雪与温泉、非遗、电影等产业结合。
辽宁的百年梨园通过“农文旅融合”,让冻梨从特产升级为文化符号,就连曾被整改的俄罗斯风情街,也开始引入智慧导览、艺术表演和在地老字号,试图平衡商业与文化。
哈尔滨的起伏,是一场关于“真诚”的生存游戏。
游客或许会为一场人造月亮、一盘切块冻梨感动,但最终留住他们的,一定是独特的文化体验、稳定的服务质量与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当“南方小土豆”的奇迹褪去,东北需要的不是下一个爆款标签,而是一场真正扎根于土地的重生。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