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召开川渝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的16个案例,聚焦新就业形态用工、劳动合同管理、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热点问题,典型案例以“小案件”诠释“大规则”,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法治动能。


发布会现场

穿透形式看本质 明确权益边界

随着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劳动关系认定争议频发。 “主播与公司签订经纪合同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一案引关注。主播王某与传媒公司签订《独家经纪合同》,约定直播时长、收益分成。法院经审理认定其自王某自主决定内容、使用个人账号、收入依赖平台分成,不具备劳动关系“三性”特征,最终驳回王某经济补偿诉求。该案明确“合作”与“劳动”关系的本质区别,为灵活就业者与企业的权责划分提供指引。

外卖骑手邓某虽与某运输公司签订《劳务合同》,但因实际接受考勤、奖惩等严格管理,法院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判决强调“用工实质重于合同形式”,直击平台企业以“合作”之名规避责任的乱象,为新业态劳动者筑牢权益保障底线。

“劳动者被安排注册个体工商户从事‘连环外包’工作”一案同样典型。某科技公司通过外包协议要求劳动者注册个体工商户,试图规避劳动关系。仲裁委员会穿透合同表象,从管理、报酬等实质特征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警示企业不可“移花接木”冲击固定用工。

刚性约束促合规 平衡劳企利益

“补缴社保后是否需支付经济补偿”一案中,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解除合同前主动补缴社保,视为违法行为已纠正,劳动者主张经济补偿不予支持。此判决既保障劳动者权益,又鼓励企业及时纠错,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促进用人单位生存发展并重”的立法宗旨。

在“预付经济补偿条款效力”一案中。某产业公司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每年预付经济补偿”,试图降低解雇成本。法院认定该条款违反《劳动合同法》强制性规定,判决企业支付赔偿金,有力捍卫法律权威,警示企业不得以“巧立名目”损害劳动者权益。

而“补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争议”一案中,某学校因寒假拖延与姜某续签无固定期限合同,虽事后补签,但姜某补签劳动合同时明确表示不放弃未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倍工资差额,被裁决支付近二倍工资差额。判决重申“法定义务不可规避”,警示用人单位须强化合同管理,避免承担高额成本。

保护劳动者权益 筑牢公平底线

试用期“业绩不达标”能否解雇?在“张某试用期业绩不达标被解除劳动合同案”中有了答案:劳动合同明确量化转正标准,张某团队签约量、回款率远低于约定,企业依法解除合同获支持。该案为用人单位规范试用期管理树立标杆,同时提醒劳动者诚信履约。

在“伪造业绩数据案”中,店长李某虚增客流量,企业依规解雇获法院支持。判决强调“诚信是劳动关系的基石”,对“造假谋利”行为不容忍,引导劳资双方共建诚信职场生态。

此次川渝两地四部门联合发布第二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是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实践。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黄文指出,典型案例对于劳动人事争议的处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加强类案裁判指引,提高案件办理质效。

川渝两地作为老工业基地与新兴产业聚集地,劳动关系复杂多样。通过以案释法、统一裁审尺度,两地正探索区域协同治理新路径,为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贡献“川渝经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