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影、电视剧和小说的影响,世人对曹操的印象是阴险狡诈且多疑,诸如“梦中杀人”“死后建七十二疑冢”,便是绝佳例证。但演义归演义、现实归现实,历史上的曹操倡导“薄葬”,死后陵墓不做记号,不垒高丘,因此世人不容易找到。


而2009年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墓的确认,推翻了“七十二疑冢”的说法,终结了曹操墓的千古历史疑案。此墓中金银珠宝等名贵随葬品很少,但有数量较多的碑版、诏令、竹帛等,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极为丰富,其中有一块隶书残碑,书写得极为精妙,水平堪称登峰造极。


此碑被命名为《高陵汉残碑》或《高陵石楬》,它是一件随葬碑,学界考证其书写者可能是蔡邕或钟繇。此碑记录张举、焦苞两人的生平和门生情况,存文字面应是碑阴,碑阳经二次改造被整体铲挖。碑两侧有线刻人物画像,现所存每侧各分五层,每层线刻两位对视人物,两侧每层人物分界处略有差异。


现存约一百余字,有些字已不可释读:“□□□□张承年五十三,字君举。少履天素,自然之絜。为君执苦,排济□□。□□□□,方政处直,不阿私媚,竭心尽力。当蒙俱荣,彰浑五福,而何彼□,□□□。呜呼永绝,乾当报德。□□□平邑乡焦苞年五十二,字符异,故巴郡太守之义孝也。敦笃允,□,□□经,躭学博览。为君赏计,信则任焉。出入累载,功名显效,忠贞既□,□□荣。君徂逝梁,恩纪离绝,天地明察,报在神灵。”


此碑文约完成于东汉兴平二年(195年),以隶书写成,风格独特,与汉末《华山碑》《夏承碑》《熹平石经》等均有不同,总体延续了《衡方碑》《乙瑛碑》的笔意,同时已经有了楷书特征,撇画翻挑如折刀头式的,竖画方起方收,爽利干脆。


《高陵汉残碑》用笔精湛,方正中带有奇宕高古,重复的偏旁部首有意识的区别变化,笔画起收转折处理极为丰富,比如走之旁、双人旁,书写时多作简省,而像草字头、双耳刀多作繁化,有的字也根据整体结构进行或简或繁的处理。


如“显”字点画平铺直叙,方起方收,已具魏碑的硬朗气质,而“名”字燕尾高挑夸张,又与《景云碑》的装饰性笔法相呼应。这种“隶楷杂糅”现象,印证了汉魏之际书法从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渡性特征。


从历史背景看,曹操高陵隶书与东汉官方碑刻的工整严谨不同,更接近民间实用书写,再现了曹魏一方书法风格的原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