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海博物馆东馆内丝竹袅袅,昆曲、古琴、琵琶、评弹等江南曲艺表演散落在馆藏文物周围,带来一场融合音乐、绘画、文物、传统文化的艺术行走活动,众多外国友人掏出手机,拍摄下充满春日氛围和东方雅韵的画面。
此次活动为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特别策划的示范展示课,邀请部分在沪外商投资企业代表参加,通过这堂特殊的美育展示课深度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以社会大美育赋能城市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市民游客“来上海,享美育”。
讲演结合沉浸式感受江南文化
此次美育展示课以“在春天,遇见江南”为主题,以“讲演结合”的艺术行走形式,通过10件文物导赏与6场定制的江南曲艺表演,营造多维度沉浸式体验。在江南造物馆,旗袍、香具、服饰等古代文物与评弹、昆曲表演相映成趣。
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于颖讲解完由她带领上博团队摹制的“明代满地黄梅朵花纹丝布夹袍”,展柜前的空地变成了戏曲表演的小型舞台,身穿青绿色长袍的乐手躲在展柜后吹起笛子。一段昆曲《桃花扇》唱段唱罢,来自以色列的米歇尔忍不住冲上前,和全套装扮的两位年轻演员合影,“我在上海工作了20年,第一次来这个美丽的博物馆。所有的表演和展览都令人印象深刻,将展览和表演结合起来是个很好的方式。”
活动现场 钟菡 摄
“这幅画开拓了江南山水的典范,展现了1000年前中国江南百姓的幸福生活。”在绘画馆,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为观众导赏董源《夏山图卷》、钱选《浮玉山居图卷》等名作,与琴箫合奏、琵琶三弦相和,诠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东方哲思,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一把理解中国艺术的钥匙。“我第一次体验这样的活动,能看到不同文化和不同的艺术令人振奋,有机会想带家人来参观。”来自英国的本在汽车行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来沪三年,他的中文还不太灵光,但一直在努力学习,为了更好融入这座城市。“我喜欢上海,中国的历史太丰富有趣了。这些展厅里的绘画如此古老,却能保存如此完好,令人难以置信。”
现场照片 钟菡 摄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放包容创新的文明典范。上海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与创新策展,从特展到社区、从线下到云端,综合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品牌项目“博观大课堂”,2023年至2024年举办活动超1.2万场,惠及公众逾40万人次。
“社会大美育课堂”创新升级模式
“社会大美育课堂”是近年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续实施的“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重要载体。自2023年起推出这一惠民性质公共艺术教育平台,统筹协调本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场、非遗场馆、文艺院团等专业艺术场馆机构“打开围墙”,面向社会公众免费或公益开放公共艺术场馆和资源,广泛开展高品质、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两年来,全市11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已累计开展2.6万场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活动,200多家专业文化艺术机构和文化艺术类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在全社会火热“出圈”。
活动现场 钟菡 摄
“社会大美育课堂”不仅面向上海市民,在上海的外籍人士同样有机会参与和享有公共美育,此前笔墨宫坊“书法第一课”、国际化社区“双语艺术工作坊”等吸引不少外国友人,帮助他们更充分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上海文化魅力。上海博物馆提供八个不同语种的导览折页,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便利的参观和良好的体验。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晓敏表示,“社会大美育计划”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也是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重要举措,发挥上海文博、美术、演艺资源集聚的优势,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让高品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美育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底色。
作为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今年14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共八大类,包括博物馆27家、革命纪念馆9家、美术馆30家、剧场17家、艺术院团10家、图书馆13家、非遗场馆23家、其他文艺类机构14家。每家场馆机构都将在年内有主题、成系列地推出不少于30场次免费或公益开放的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今年“社会大美育课堂”将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办好民生实事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更富创新、更具融合、更加开放的方式,进一步升级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龄可享”的美育新模式,并积极探索通过城市美育服务在沪企业和人才发展,助力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着力点和新成效。
原标题:《“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龄可享”,2025上海“社会大美育课堂”启动》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钟菡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钟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