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桃花扇》即罢,来自以色列的女律师米歇尔再也按捺不住急步上前,拉住两位青年昆曲演员,在明代服饰展厅合影留念,第一次来上博东馆参观的她“被历史、被艺术、被此时此刻的美好深深感动了”。
“在春天,遇见江南”。一场融合音乐、绘画、文物、传统文化的艺术行走活动4月29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这是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一节特别策划的示范展示课,和米歇尔一同被邀请的还有包括白玉兰奖获得者在内的三十余位在沪外商投资企业代表,他们沉浸在上博的文化氛围,更加深度地感受上海这座城市时尚与传统、经济与人文交融互动的文化魅力。来自英国车企的本和记者笑着说:“听完这堂课,最迫切的想法就是,我得更加努力地学好中文。”
文化惠民、资源共享,“社会大美育计划”服务民生
活动以“讲演结合”的艺术行走形式,通过10件文物导赏与6场定制的江南曲艺表演,营造多维度沉浸式体验,让历史“活”在当下,让艺术跨越国界。
在江南造物馆,旗袍、香具、服饰等古代文物与评弹、昆曲表演相映成趣,既呈现江南文人雅士的生活意趣,也彰显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交融;在绘画馆,董源《夏山图卷》、钱选《浮玉山居图卷》等名作,与琴箫合奏、琵琶三弦相和,诠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东方哲思,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一把理解中国艺术的钥匙;在屋顶花园,则以茶会友,以乐传情,让江南丝竹的韵律与春日的花香共同编织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晓敏,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义海,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廖燕灵,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会长黄峰出席活动。
钟晓敏局长表示,“社会大美育计划”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也是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重要举措。通过发挥上海文博、美术、演艺资源集聚的优势,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让高品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广大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美育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底色,让每一个人在上海这座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中向心而生、与美同行。
“社会大美育课堂”是近年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续实施的“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重要载体。自2023年起推出这一惠民性质公共艺术教育平台,统筹协调本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场、非遗场馆、文艺院团等专业艺术场馆机构“打开围墙”,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免费或公益开放公共艺术场馆和资源,广泛开展高品质、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两年来,全市11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已累计开展2.6万场公益性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200多家专业文化艺术机构和文化艺术类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在全社会火热“出圈”。
开放融合、营商友好,“社会大美育课堂”创新升级
作为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今年14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共八大类,包括博物馆27家、革命纪念馆9家、美术馆30家、剧场17家、艺术院团10家、图书馆13家、非遗场馆23家、其他文艺类机构14家。每家场馆机构都将在年内有主题、成系列地推出不少于30场次面向市民免费或公益开放的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今年“社会大美育课堂”将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办好民生实事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更富创新、更具融合、更加开放的方式,进一步升级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龄可享”的美育新模式,并积极探索通过城市美育服务在沪企业和人才发展,助力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着力点和新成效。
跨界创新,打造“艺术+”的美育新产品
整合专业性资源和专业人员力量,鼓励将艺术与旅游、科技、教育、传统文化等领域创新结合,使美育更具时代性和融合性。如上海图书馆联合各艺术院团打造“美阅万象”融合艺术的阅读体验活动,推出艺术沙龙、有声阅读、艺术名品公开课等一系列阅读形式;国歌展示馆开设沉浸式研学、音乐、戏剧思政课堂,打造“为国而歌”思政美育品牌;上海文化广场签约知名艺术家、专业院团,推出“大师学院”等系列课程;中华艺术宫持续提升“美术馆现场教学课”的同时,开发“艺术护照”,推出AI智慧课堂;上海歌剧院推出了“建筑可阅读”艺术欣赏项目,通过跨界融合展现艺术之美,探索未来公共艺术教育的新路径。
开放融入,打造“城市即剧场”的美育新场景
支持专业艺术资源进社区、进商圈、进楼宇、进公共空间,与市民生活、企业营商更充分融合,助推文旅商体展联动发展,助力城市营商环境优化。如上海交响乐团“全城交响”项目邀请演奏家们走进滨江、公园、街角送上专业演出,从音乐启蒙到系统教育、从专业交响到大众普及充分结合;上海大剧院欢迎市民走进剧场幕后对话主创、观摩彩排、参加工坊;世博会博物馆的文化集市、奇妙夜等活动集聚人群流量和消费增量,给市民带来“处处可审美、时时可美育”的惊喜。
以灵活多样化的美育形式,满足不同年龄、背景、兴趣的人群需求,兼顾儿童友好、长者服务、特殊关爱以及国际化人群。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高校合作招募组建500人的学生观剧观展团,将艺术教育与艺术节评选充分结合;笔墨宫坊分类开设面向学生、老龄、女性等人群的特色体验工坊;浦东非遗体验馆迎接多批来自外省市的文艺传承人展示和交流;以及上海博物馆的残障人士无障碍导览、上海大剧院的亲子艺术体验等,都将更精准地满足分众化人群的喜好和特点。
推动美育从单向供给到多元参与,让市民群众从接收者、欣赏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如上海博物馆“博观大课堂”培育小小讲解员、创意家、研究员,鼓励青少年自主学习、创作和探索;钱学森图书馆“星空”艺术教育项目招募小讲解员+大学生导演,以情景剧演绎钱学森精神;上海中国画院向市民开放“书画自习室”,跟着知名画师写生创作,让更多青少年、更多没有专业背景的“素人”有机会深度参与,共同打造艺术生活方式、构建城市人文风景。
“社会大美育课堂”不仅面向全上海市的市民群众,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也同样有机会参与和享有公共美育,如笔墨宫坊“书法第一课”、国际化社区“双语艺术工作坊”等都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参与,帮助他们更充分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上海文化魅力。
“社会大美育课堂”还将结合每月的文化艺术特点,如世界读书日、博物馆日、非遗日等,提前策划并在每月底集中发布下个月重点课程和活动,便于市民及时了解信息、积极参与体验。
文明互鉴、分众服务,“博观大讲堂”打造美育品牌
上海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与创新策展,从特展到社区、从线下到云端,综合打造“博观大课堂”美育品牌。2023年至2024年举办活动超1.2万场,惠及公众逾40万人次。创新推出“一个馆一座城”社区巡展,将“何以中国”“古埃及文明”等特展以图文展、轻游戏、AI体验等形式送入长宁、黄浦等社区,覆盖超10万人次。积极拓展线上渠道,部分重点讲座同步直播,吸引120万人次观看;非遗短视频《南宋莲塘乳鸭图缂丝工艺》单条播放量超50万次。
此外,上海博物馆提供八个不同语种的导览折页,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便利的参观和良好的体验。
原标题:《文化惠民+营商友好,2025“社会大美育课堂”火热出圈》
文字编辑:臧韵杰
来源:作者:文汇报 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