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聚首忆韶华,且拾初心赴壮游
——原13军37师110团二机连老兵湘赣行纪实
- 陈法邻
上篇:雁城聚首忆韶华
乙巳蛇年,雁城暮春,暖阳初现,绿意盎然。
4月11日。凯里亚德酒店大门右侧,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大型横屏"原13军37师110团二机连战友联谊会",犹如磁石吸铁一样,将分布在六省一市的老兵们召唤而来。横屏左上右下两角的傲霜红枫,代表着纯洁永恒的战友之情,右上角飘荡的红色彩绸,寓意吉祥喜庆,左下角是三军仪仗队员正装照和正中央熠熠生辉的八一军徽,一入眼帘,就瞬间唤醒老兵们心中蛰伏已久的青春激情,将他们的思绪牵回到龙腾虎跃的军营和生死搏杀的战场……
在我军步兵团建制史上,机枪连成立时间较晚,1951年,第一次采用四四编制,将混编的机炮班单列成机炮排,后为加强火力增至为连。 110团二机连,虽然它成立的历史相对不长,但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部别称号,它是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遗传的英雄战斗集体。最早在二机连任职的军政主官,他们的履历可以上溯到解放战争时期或更早。而对于这次雁城聚会的老兵们来说,二机连,这是一个虔诚而又圣洁的尊称,因为这里是他们梦想之帆启航的始发港,是人生青春风采展示的大舞台,是"团结包容,拼博奋进"的连队精神传承的圣地,是老兵情感交流寄托的家园。这也是为什么当连长宋光贵(四川泸州市人1973年入伍,系对越首战后头任连长)发起此次"衡阳聚首,壮游湘赣"的动议时,得到二位年近8旬的老连长刘召友和谢仁俊的首肯和属下老兵的热烈响应并很快成行的最根本原因。签名完毕,大家都纷纷涌到横屏前合影留念,气氛热烈,温馨感人。当晚原订一个半小时的战友联谊座谈会,大家发言热烈,时间不够,又各自相邀,分组畅聊长谈,有的竟达通宵达旦,仍是意犹未尽。
雁城聚首忆韶华,
战友犹如亲兄弟。
一人有难百人帮,
重逢叙旧情依依。
这是当年连队官兵为罗通文捐钱款捐粮票捐布票的原始记录,本文作者提供
1978年12月入伍,先上战场,后进军营的5班战士罗通文,深情回忆:在临战前夕,收到家书,父母经多年积攒,好不容易盖起的木结构新房子,还没住上多久,在春节前遭遇火灾,烧了个精光。"是班长,第一个知晓此事后,立即在全班随即在全连发起了捐赠活动,全连捐款捐粮捐布票,这些同志的名字和捐赠的钱粮布票,我还登记保存着。在我人生情绪最低落时刻,是班长,是连首长,是全连兄弟,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关怀,给了我力量,帮助我义无反顾,勇敢走向战场!"
1984年元月,入伍5年,当了3年班长的罗通文退伍。他自食其力,干起个体户生意,他守法经营,赚良心钱,夫妻生财有道,教子有方,家庭幸福。现在小儿子是我火箭军部队副团职干部,子承父志,为国效命。
陈法邻与原二营老营长谢桂生(左)在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旅游景点"胜利的号角"打卡点合影
雁城聚首忆韶华,
耒阳才俊名悠扬。
未满十六赴戎机,
七年淬炼成栋梁。
谢桂生,湖南耒阳市人,1968年未满16岁初中未毕业就携笔从戎,23岁时任110团二营营长,是当时13军最年青的营长之一,军政素质兼优,1978年入读南京高级步校,1981年毕业后任110团副团长。本来院校方面是向部队推荐其任正职的,但是因为没有参战经历,最终他以副团职于1986年转业,曾任耒阳市工商局副局长、局长等职,今退休。他在军地口碑都极髙,本文作者就是他的忠实粉丝。自他入读南髙前1978年6月最后一次给全营官兵训话,他英俊威严,讲话妙语连珠,干脆利落,极具鼓动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那时至今,我与老营长睽违47年未曾谋面。在本人戍藏期间,90年代初,由于信息乌龙,误传谢营长转业后因病离世,"为什么总是天妒英才,老天爷你怎么就不长眼晴呢?"如今这块压在心上几十年的石头终于落地,粉丝和偶象欣喜相拥,互道珍重,留下合影,期许另觅良辰再聚。
13军军长陈世俊为110团勇士出征南疆壮行
雁城聚首忆韶华,
勇士出征赴南疆。
曾与将星同框照,
犹有殊勋映夕阳。
出征勇士军容威武霸气(前排左起第一人为张源,时任二营教导员)
坚守南疆,众志成城。上图左起尹德亮(二营副营长)、张平安(七连连长)、崔华伦(五连连长)、陈杰(八连连长)、刘戈平(110团副团长)、张源(二营教导员)、周成和(团军务股长)、杨刚社(六连连长)、梁义才(七连连长)吴松海(九连连长)、鲁志强(四连连长)。1988年7月摄于淫雨肆虐、泥泞遍地的老山前线。
胸前勋章耀,几多血汗凝。左图:张源胸佩军功章戎装照,右图:老山前线鏖战急,三月长发理不成。摄影者刘明江(110团团长)摄于1988年老山前线。
上面6图系张源立功证书及相关文字介绍
张源个人荣立二等功证书里页写有:张源率二营官兵坚守老山270天,创下全营无一伤亡记录,他跑遍全营42个阵地,187个哨所,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官兵的心坎上,给地方政府和家长写信发公函300余封,帮助解决其家庭和个人实际困难。凯旋归来,全营涌现出集体一等功、二等功连队各一个,一等功臣5人,二等功臣48人。张源还被成都军区前指评为优秀政工干部。
110团二机连虽然建制较晚,但这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战斗集体。宋光贵,张源,李月华,杨宗泽,杜勇,孙百印,夏平远,赖祥钦,冯祥全,邓平,李茂清(集团军坦克旅副旅长)诸人,都是从二机连走出的团、旅级干部,可谓贤才迭出。
在十年中越之战中,二机连官兵享有参与首战和收官之战的殊荣。1979年2月17日强渡红河至3月8日撤回我方,20多天内,全连官兵配属四、五、六连,参与了强攻332高地,苦战264,智取柑糖市春增地区无名髙地等恶仗,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现在这两个高地的经典战例已被我军事科学院编入我军各院校研学山地战的必读教材。曾全程参与首战,时任110团宣传股新闻干事张小岗(北京籍人,1970年10月入伍,战后调总参防化学院政治处,继之调总政宣传部,任编研室主任,正师职,现已退休)在近作《己末46年祭》一文中对这两个战例有详细的描述和介绍。对越首战,二机连还涌现出集体二等功(5班)、集体三等功(7班)各一个和一大批个人二等功臣和三等功臣。二机连5班的勇士,还创下毙敌高机射手两名,俘敌一名,缴获高射机枪一挺,冲锋枪一支,还有手榴弹,高机子弹,7.62子弹等,实现了班上董庭德烈士要"消灭敌人一个重要目标",李克亮烈士要"活捉一名俘虏"的生前愿望。在110团十年对越作战中,二机连5班,首开配属火器班活捉俘虏的记录。董庭德,李克亮,朱登保三烈士英勇捐躯,魂留异乡,安葬在云南省屏边县水冲子烈士陵园。每到清明时节,2营和2机连越战幸存老兵,年年有人自发相约到烈士坟前祭拜。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用血用命换来。不能忘了英雄,不能忘了烈士!太平盛世,山河安澜,皆拜英烈所赐,这已形成全民族的主流共识。烈士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慰心可以瞑目矣。
余庆生投弹能手证书、军事训练骨干毕业证书、立功证书
雁城聚首忆韶华,
靶场枪声破晓霞。
手榴弹飞似流星,
标兵榜上留芳名。
提起37师对敌作战史上拼刺刀与手榴弹的运用之神勇精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是教父般的存在。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与敌近战肉搏的英勇与手榴弹投掷上的神乎其技,让他赢得"神投手"的美誉,两获特功,八获大功,五次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这就是卫小堂(山西籍人,1927年出生,1945年参军,今健在)。他任职37师副师长,13军副参谋长等职期间,主抓部队训练,发起"树标杆"活动,即每个团、每个连都要建设"标杆班:年度评比刺杀标兵,特等射手,优秀射手,投弹标兵(60米及以上),投弹能手(50米)等等。"工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年对越作战,我13军参战官兵在体能和军事素质上全面碾压对手,将相对劣势的技术装备功能发挥到极致,这都是跟平时的"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分不开的。
"全团标杆班,一不留神栽了个跟斗"
110团军训标杆班是二营五连6班(班长刘戈平,后任团长),1978年初,该班投弹成绩平均63.50米,一直孤独求败,无人超越。殊不料,到了5月份,却被邻队二机连7班(班长张家杰)一夜赶超。张全班平均成绩64米,比刘戈平班高出0.5米。忆及此处,在去年4月二机连老兵延安聚会上,刘戈平说:"全团标杆班被二机连的一个小班反超,这让排长梁峰(四川雅安市人,1976年入伍,对越作战中曾获"活烈士"之称)和我都很没面子",全班急起直追,苦练苦练再苦练,,终于在临战前夕达到64.50米,这才"稍稍挽回了一点颜面"。他这番话,幽默有趣地诠释了什么叫"激情燃烧的军营,生龙活虎的兵哥"。
余庆生和他的脱盲恩师吴仁华乙巳蛇年初春在羊城偶遇合影
雁城聚首忆韶华,
练武习文做先锋。
热心班长教识字,
从此吴下无阿蒙。
余庆生入伍前是越西大山里一名牧羊娃子,文化程度低,大字不识几个,不会看报,不会写家信。吴仁华班长说: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认字写信并不难,每天跟我学文化,保你以后成秀才。
在热心班长的耐心辅导下,余进步很快,仅过一年,学会了看报读报,写家信写日记,两年后当了班长,对越首战,余庆生受伤还不下火线,坚持战斗到最后班师回国,两人均荣立三等战功。
上图:二机连1986年在四川彭县(今彭州)13军农场执行生产任务时段立新排合影照。陈小荣提供。(前排左起:袁和平、邱正平、唐小强、陈小荣;中排左起:胡元彬、秦志仪、钟昌兴、张凤明、段立新(排长)、蔡元明、刘汉军;后排左起:须荣明、翟昌浩、吴银兵
雁城聚首忆韶华,
天府彭州耕种忙。
亦军亦农抓生产,
千亩洋田稻花香。
伟人曾经说过,我军是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一支军队当三支用,这在中外建军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伟大建树,是人民军队根本任务的全面体现。二机连官兵积极响应伟人号召,训练做先锋,打仗成英雄,生产是模范,妥妥的全能型标杆连队。全连官兵在长达一年的军垦奉献中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为减轻人民负担,增加国家财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与从二机连走出的世界级非遗大师甘玉祥(左)合影
雁城聚首忆韶华,
将星之梦不易圆,
东隅虽逝桑榆收,
非遗大师来结缘。
退役不退志,商海敢弄潮。二机连一批又一批解甲归田的干部战士,积极投身于祖国各行各业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博风击浪,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增砖添瓦,勇立新功,成就的英才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最为突出的当数四川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甘玉祥。他于1981年入伍,1985年退役,在二机连1班、6班、9班都任过班长,在班长队伍中属元老级,我戏言:当年入伍当兵,谁都曾有过将军梦,将军与非遗大师,孰大孰小?孰荣孰耀?幸得将军你当不成,才有了今日国家级、世界级非遗大师之殊荣,岂不也是可喜可贺?
1992年1月,甘玉祥带着祖辈传承的制茶技艺创建了“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制茶人生,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关怀和支持,他的企业一路走红。他先后接待了十一世班禅、前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毛主席的女儿李纳等重要人士,他还亲手在茶包上书写:“人生如茶勤俭素”,赠予雒部长,得到其高度称赞:你这个非遗传承人,"名符其实,当之无愧"!他在赠送给曾副主席的茶包上书写:“人生如茶淡雅素”,也得到曾副主席的好评并与他合影留念。
2008年6月,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11月,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12年12月,甘玉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因此成为全国茶行业唯一拥有三项国家级非遗殊荣的企业。
2022年11月29日,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二机连士兵队伍中走出来的甘玉祥先生,成为世界级非遗大师,从此进入世界视野。南路边茶,甘氏藏茶,也将饮誉海内外,这非独甘玉祥一个人的荣耀,也是二机连老兵的骄傲。此次衡阳相聚,他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款"八一茶",赠送参会战友及眷属,礼品盒上面饰有一条象征绿军装的腰带和红五星的帽徽,美观大方,左右两边分别写着“昔日同吃一锅饭,今日同饮一壶茶”的对联,也是甘玉祥亲拟亲书,墨迹温润柔和,字体端庄秀美,展示了较深的文化功底和书法造诣,也足见其用心之专,用情之深,一下子就激起了大家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座谈会上他还介绍了他的老年保健经验:“茶与健康养生心得",还风趣地为大家梳理了”健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逐一进行解读,将座谈会的的温馨气氛推向高潮,赢来阵阵掌声。
2024年9月,甘氏边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从此走向世界。
美丽雁城,今夜难眠。
按计划安排,12日也即明天上午将游览南岳。我和申继瑰、张家杰、何义雄、罗通文,孙百印,张德民,张振林、田生宜等参加过对越作战老兵,组委会等战友与1981年以后入伍的二机连部分老兵及眷属30多人,报了名参加从南天门至祝融峰的徒步登顶活动。没有登顶的则在南岳大庙附近观览。
游览南岳,登顶祝融,老兵又有怎样的大饱眼福和心灵震撼?还将遭遇什么样的猝不及防?我会邂逅哪些难忘的美丽和温情?还有小小的虚惊和冷汗?
敬请待阅:中篇《南岳竞登抒豪情》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陈法邻:广东省徐闻县人,1974年12月入伍,1981年10月进藏,历任边防5营1连副政指,西藏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教员,山南军分区政治部宣传干事,边防2团边防营政教等职,中校军衔,1994年8月转业,任建设银行徐闻县支行办公室主任,已退休。现为广东省徐闻县诗社会员。
作者:陈法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