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钱学森曾这样回忆父亲,“他很懂得现代教育,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钱均夫传》近日在杭州举办新书发布座谈会,教育界、历史界、钱学森研究领域专家共同回溯钱均夫的不凡人生,探讨其家庭教育理念与家风传承的意义。
《钱均夫传》新书揭幕
钱均夫(1882-1969),教育家,钱学森之父,融通中国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师范教育,与鲁迅、许寿裳等文化名人相识相交,深受先进教育理念的熏陶。回国后,钱均夫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等校任教任职,还在北洋政府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等部门工作,为提升中小学师资力量、扩大职业教育范围、开展识字运动等方面做出努力。
《钱均夫传》运用文献、档案、图像等史料,按时间顺序叙述钱均夫从出生、多地求学、为官成事,到培养儿子钱学森、北上安享晚年的一生,再现其生平事迹、教育事功与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实践教育救国理念的人物形象。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吕成冬经过多年研究写成本书,通过研究人物的小史反映大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思想演进过程这一大史。书里有不少珍贵文献资料,也有作者通过整理统计资料所得的清晰图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严谨、生动的人物信息,填补该时期历史人物研究的空白。
《钱均夫传》
钱均夫之孙、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说:“吕成冬一点一点把钱均夫的生平业绩搜集起来,最终写成《钱均夫传》,这本书看起来并不厚,但是他的工作填补了空白,在以前,没有人写钱均夫,对钱均夫的生平业绩系统地阐述,他是做了一件填补空白的有意义的事情。”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
“钱均夫知行合一,尽力践行教育救国。钱学森在美国强大的压力下不被打倒,源于他性格的坚毅。我们今天研究钱均夫既是研究他对钱学森的影响,也是对钱氏家风的研究。”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说。
原标题:《钱学森的第一位“老师”》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