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访学归来的徐翊豪,以“超乎想象”、“满载而归”来总结这段为期半年的经历和收获。
这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应用经济学PhD项目的博士生,经过高金与LSE的双重淬炼,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稳步向前。
01
LSE访学:
遇到一群与自己的研究“同频”的人
2024年9月,徐翊豪凭借良好的学术表现成功入选国家留学金委的博士联培海外交流项目,并在导师朱宁教授的推荐下,开启了前往世界一流学府LSE的访学之旅。
作为诺奖得主罗伯特・希勒的亲传弟子,朱宁教授是在全球行为金融学界享有盛誉的知名专家。在他四年的悉心指导下,徐翊豪深耕行为金融学领域,不断增进学术见识、创新研究方法论。
此次访学,徐翊豪期待围绕行为金融学前沿课题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力求在该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他的海外导师也是一位在行为金融学领域卓有成效的学者,与他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
“在LSE能够遇到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匹配的导师,对于我精进自己的实证策略和研究方法是极其有帮助的。去之前我想,6个月的时间也不算很长,能够打磨一下既有的论文就算不错了。没想到我在LSE还能获得新的学术产出。”
初到伦敦的两个月,徐翊豪提交的多个研究设想被海外导师接连否定。但正是这种看似“挫败”的经历却成为关键转折。
“教授直接的表达方式使得我能够快速进入到行为金融学前沿领域的研究中去,大大提高了学术推进效率。他指出我的理论框架缺乏结构性,帮助我找到今后学术工作中着力提升的方面。”
在海外导师的引导下,徐翊豪聚焦于行为经济学中颇为前沿的“记忆理论”进行相关的因果推断,从而为“记忆理论”提供了来自真实环境下的证据,以此补充相关领域已有文献的实证部分。
访学期间,除了和导师保持密切交流之外,徐翊豪每周还会参加数场学术研讨会,从中获得新的研究灵感和学术思维的提升。
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去年11月份由Cameron Peng教授组织的一场行为金融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他在会上遇到了多位学者,与他们探讨了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各种有趣的数据。
“比如伦敦商学院的学者Oksana Smirnova分享了她使用冰岛和芬兰的人口普查数据的经验,这些公开数据中甚至包括了人们在医院开处方药的记录,可以帮助学者们更好地去验证在传统实验环境或交易环境下很难验证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这些方法也更进一步开阔了我做实证研究的思维。”
通过半年的访学,徐翊豪接触到了更多行为金融学领域的新观点,与众多“同频”的学者们交流碰撞出了更多火花,这也帮助他认识了一些潜在的学术合作者。这些收获都将成为他继续在自己喜爱的行为金融学研究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02
求学高金:
在学术旗帜的引领下沉淀成长
本科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徐翊豪,怀揣对学术研究的炽热追求,2020年9月进入高金攻读PhD博士项目。谈及当初的抉择,他认为,高金强大的师资阵容与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吸引他的关键因素。
“那个时候,我看到高金有很多怀抱着学术和育人理想的资深教授,阵容可以用‘豪华’来形容。他们如精神旗帜,将我领入高金的大门。”
事实证明,徐翊豪的选择没有错。在高金的求学生涯中,他深切感受到各位教授带来的专业指导与精神引领:
在论文修改时给予他的实战指导,教会他“照顾到不同听众的背景和偏好”;通过对样本是否包含某公司这类细节的追问,考验其对数据筛选逻辑的掌控力,培养其数据敏感度;传递给他对学术研究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和高度专注的态度:“PhD学生是没有假期的,需要随时随地思考研究该怎样进行。”
在徐翊豪眼中,高金不仅拥有多位金融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在培养体系上更是直接对标北美顶尖商学院。
“从开题答辩到年度考核,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密设计,不仅有非常规律的学术活动,每个环节都把控得非常到位。”
03
行为金融研究:
在人性褶皱中寻找市场密码
行为金融学是近30年来发展相当迅速且活跃的研究领域。
这一领域对于徐翊豪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独特与朴实:“我喜欢行为金融学,因为这是一个很接地气的研究领域。当AI在围棋等领域所向披靡时,其投资能力却仍有待发掘——这恰恰证明金融市场的人性褶皱仍是待解密码。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当中,金融投资和经济决策还是主要由人,以及学习了市场行为的AI驱动。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来获得对于市场运作方式的思考,非常重要也非常有趣。”
同时,徐翊豪认识到自己本身的性格也比较适合做学术研究的工作。“在做一项研究时,我更偏向拉长时间维度去不断打磨思考,而不是追求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性格志趣与学术追求的引路,让徐翊豪在高金博士阶段的学习乐在其中,也硕果累累。除了在LSE访学期间做的关于“记忆理论”的实证研究外,徐翊豪在博士阶段还完成了2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他在博士二年级时与导师合作完成的夏季论文“Love the Way You Frame: Hedonic Mental Accounting and Selling”以心理账户为主题,利用现实生活中投资者的交易数据,验证了人们倾向于以一种能够最大化心理舒适感的方式调控其心理账户。这是一篇与前景偏好紧密相关的文章,也大大加深了其对心理账户理论的理解。
另一篇与合作者们完成的文章“Seemingly strategic disposition effect”则与行为金融和资产定价有关,发现投资者在更高彩票特质的股票上展现出更强的处置效应。该发现很大程度上由实现效用(Realization Utility)驱动。这一发现也增补了处置效应的固有特征。
随着博士生涯进入尾声,徐翊豪即将踏上新的学术征程。正如他以“佛系但坚韧”自述的学术性格,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学术定力:取得研究进展时不骄不躁,谦逊自持;遭遇研究瓶颈时也毫不退缩,迎难而上。
这位年轻学者已整装待发,将在高金积淀的学术素养转化为探索未知的能力,继续在行为金融学研究这片沃土上深耕不辍。
高金项目火热招生中…
欢迎点击小程序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