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即将到来,相信不少家长们都刷到过假期延长相关的消息。

杭州连春假,一共放9天!



图源网络

人大附小也将五一假期延长至9天:



图源网络

据不完全统计,除杭州外,全国目前有10个省市的部分学校试点春假制度。

而在时间安排上,除了将春假和“五一”等法定假期“凑整”连放外:

今年4月,北京多所中小学宣布将暑假延长至8周,创下近十年最长假期纪录。

有人说,这是一场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中小学假期改革,看似是简单的“放假天数调整”,实则是教育系统尝试打破内卷现状的信号。

然而,议论也随之而来——家长担忧“假期放这么久,只能靠自己抓了”,教师发愁“放这么久,学生回来还有学习状态吗”,学生则担忧“假期作业量该不会水涨船高吧”。

不可否认的是,单纯延长时间的假期并不能成为破卷的良药,但多方合力将假期真正落实为孩子们休息、探索的“黄金期”,确实是一个好的开始。

1

当教育越来越卷

青少年身心健康面临危机

重视教育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今“教育内卷”的局面有点背离了初衷。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分数成为了国内大多数地区学校与家长们的唯一目标。

而为了争“分”,教育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没有止境的内卷,“超前学”“超纲学”“超时学”成为标配,孩子们的假期不仅不能用于休息玩乐,反而有更高强度的学习安排。

河北某中学有句名言:

“人生没有寒暑假,人生不是学期制,没有哪个雇主有兴趣帮你寻找自我。”



图源网络

大多数学生们的假期安排表是这样的:



图源网络

并且这样的时间表还被学生们严格执行,放假期间必须每天上报作息时间,家长参与监督。

除了学校,家长也在给孩子的假期学习安排“加码”。

一小学五年级家长表示,自家孩子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科科都补课,包括体育。除了学校留的作业,还要写补课班留的作业和家长留的作业。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就要面对这样高强度且没有喘息空间的学习安排,让人听了难免有些担忧。

但很多家长却不得不这么做,正如一位家长所评论的那样,“大家都这样,你不卷能怎么办?”



图源网络

在这场教育内卷中,最惨痛的代价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高压之下,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触目惊心。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高中生群体更是高达40%。

而抑郁、焦虑等病症,非常容易演化为极端行为,这是近两年,多地出现青少年轻生事件的重要诱因。



图源网络

除了心理上,学生们的身体健康也同样亮起了红灯。

有久坐学习缺少运动导致的肥胖: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从2015年的16%升至19%。

也有过度用眼导致的近视: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为53.6%,初中生近视率高达71.1%,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0.5%。

让人叹息的是,这种以学生身心健康为耗材的竞赛中:

当我们以为抢到了时间,实际上牺牲了效率;当我们以为在靠勤奋培养学霸时,实际上可能是在培养病人。

2

假期改革的深层逻辑:

从“抢夺时间”到“调整节奏”

正因教育内卷透支着青少年的生命,这场关于假期的“革命”必须进行到底。

看似简单的假期调整,绝不仅是多放几天假,而是教育逻辑从“标准化筛选”到“个性化培养”的转型契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一针见血地指出:

“学习成效取决于状态而非时长,主动学习远胜填鸭式内卷。”

例如杭州春假与“五一”假期连休9天,正是为了打破“课堂围墙”,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参与春游、运动会、劳动实践。

这种调整,既缓解了连续高压学习导致的“大脑倦怠”,又为兴趣探索和社会实践腾出空间。



图源网络

而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假期改革是对“教育工业化”的纠偏。

在传统模式下,学生们假期往往被题海填满,学生沦为“刷题机器”;

而新型假期改革则试图将时间归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向外探索”成为关键词。

利川市已连续三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放春假。

利川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平说,每年春假期间,当地会提前制定一些亲近自然、参加劳动等活动。

“通过自然观察活动,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季节变迁与生物多样性。”

在以前,一些地方的“秋假”也很有教育意义。

十一正值秋收,学生们有“秋假”,能到田地中去参与劳动,体会汗水和收获。



图源网络

一位家长曾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的困惑,说自从孩子上小学之后,身上那股古灵精怪的气质就消失了。

“出门不会再叽叽喳喳个不停,不会再问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小鸟会飞,也不再喜欢捣鼓树叶塑料袋。同时变得争强好胜,总爱跟同小区的孩子攀比作业得分、小组排名。”

而这位家长困惑来源,其实正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天性被单一化的评价标准禁锢的结果。

因此,虽然时代在不停向前,但给足孩子自由向外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必不可少。

毕竟,教育的目标从来不该是制造“做题家”,而是培养敢探索的有主体性的人。

3

改革假期还不够

多方协同才能真正“破卷”

需要注意的是,假期延长本是为了给孩子“松绑”,但现实中却催生了新的焦虑。

家长群体中,有人欢呼“孩子终于能喘口气”,更多人却陷入更深的矛盾。

正如一位家长所评论的:

“假期给你了,你敢休息吗?别人都在拼命跑,突然有人喊你停下来歇会儿,你敢吗?”

有的家长生怕过多的假期会成为别家孩子“弯道超车”的机会,费尽心机为孩子补习,所谓“喘息”反而成了另一种失控。



图源网络

除了追赶学业进度,还有家长担心孩子的监管问题。

一位杭州家长在政务平台直言:

“孩子放假在家,父母却在上班,安全问题谁来确保?”

尤其是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困境,托管服务虽被政策提及,却难解现实尴尬。

在乡镇地区,学龄较小孩子的监管问题更加严重。

河北某县中教师提到:

“现在这里很多学生家长都在外务工,这类学生放假后要么在街头游荡,要么沉迷游戏,实在是让人放不下心。”

河南省原阳县小学教师郭莹坦言:

部分家庭缺少合理安排假期的能力,如果增加春假,一些学生可能扎堆去上兴趣班,或待在家玩手机。

而这场变革的主角们的担心更为直接,一位中学生表示,放假就是换个地方写作业,假期越多意味着作业越多,为了完成作业假期能好好休息的时间反而更少了。



图源网络

因此,破教育内卷,不是简单地增加假期就能行得通的。

教育内卷的根源,在于评价体系的单一。

对于学校而言,当升学率是唯一考核指标时,其他指标便形同虚设,即便政策三令五申减负,学校仍可能因考核压力变相补课,想方设法逃避监管。

对于家长而言,哪位家长不心疼孩子?但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下,家长们担心孩子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社会的苦,因而不敢让孩子停下。

因此,如果社会的评价体系不从单一改变到多元,其实学校和家长也很难让孩子不再卷下去。



图源网络

不过社会评价体系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回到当下的假期安排上:

学校可以多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地成功经验,例如加拿大春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北欧推行“无作业假期”强化户外实践,帮助学生将假期转化为提升综合素质的契机。

而家长们也可以尝试松下心里总绷着的那根弦——生怕孩子一不留神就落在起跑线上。

尝试“后退一步”,从“监工”变为“支持者”,允许孩子在阅读、运动甚至无所事事中,找到内驱的力量。



图源网络

教育不是一场限时冲刺,而是一场需要呼吸的马拉松。

不过教育内卷,无法靠单一政策、无法在一时之际来解决。

政策在破局,学校在试水,家长在支持,而当下我们要做的,是把假期还给孩子,在这个春天,对孩子说一句:

“去吧,去摔一身泥回来——那泥巴里有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的东西。”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连休5天、7天、9天!多地放春假

[2]中国教育报-春假如何“放”到心坎上

[3]谷雨数据-比上班族还累的,是中国孩子

[4]南方周末-中国学生一周学习时间几乎全球最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