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双轮驱动模式,创新“企地协同”联动机制,通过引入标准化生产体系和智能养殖技术,成功推动蛋鸭产业从传统散养向集约化笼养、生态化养殖的转型升级。
4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瓢里镇的15万羽笼养蛋鸭生态养殖场,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曾经传统的鸭舍已“改头换面”,3万多羽蛋鸭如今住进了智能化的“别墅”。一排排标准化、智能化的鸭舍在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整洁明亮。在笼舍中,蛋鸭们悠然自得地啄食着由自动投喂系统精准输送的饲料。而刚产下的鸭蛋,则顺着高处的传送带缓缓流动。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偌大的鸭舍里,仅4位工人就熟练地完成了鸭蛋的分拣、打包和装箱工作。
养殖场的高效运作,离不开高科技的助力。鸭舍内配备的自动喂料、自动捡蛋、自动刮粪以及自动上料等控制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养鸭场脏乱差的景象。这些智能化设备不仅为蛋鸭营造了干净的生长环境,还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
“现在管理31200羽蛋鸭仅需4个工人。目前,蛋鸭的产蛋率已达到50%,预计到下个月中旬,产蛋率有望达到95%左右,届时每天产量在1500到2000公斤。”笼养蛋鸭生态养殖场负责人雷双辉介绍道。
该生态养殖场的落户,也为当地村集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据龙胜各族自治县市场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副经理梁以国介绍,项目一期投入490万元,覆盖了马堤乡和瓢里镇的7个村。“我们按照投入6%的分红率分给村集体经济,每个村的村集体分红收益可达4.2万元。项目二期计划投入630万元,将覆盖江底乡、伟江乡、瓢里镇的9个村,同样按照一期的分红方式进行分红。”梁以国坦言,项目启动初期,考虑到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分散,资金难以整合,相关部门将几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整合起来投入产业,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此外,项目的建设还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以解决当地20到30个就业岗位。”梁以国表示,项目运营优先雇佣当地脱贫户和困难农户,按照当地每月2500元的工资标准,可为困难家庭每年增收3万元以上。同时,养殖场流转土地也为12户以上农户带来了固定收益,每户每阶段租金可达8000至30000元。这种绿色环保的养殖模式,真正实现了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成为联农带农、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李忠波 通讯员秦榛 刘胜)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