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其精密程度仅次于大脑,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80%依赖于视觉。在我国,有超过400万的角膜疾病患者,每年新增病例20万人,每年角膜移植的手术量却不到1万台。
·光明的守护者——洪晶
每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角膜门诊外总是排起长队,在这里,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是孩子。洪晶主任37年深耕在临床一线,始终坚守在儿童角膜移植这一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她用那双被誉为"光明之手"的巧手,已为2000余名患儿重获视力的希望。
·希希的第七次重生
15岁的希希正在等待第七次角膜移植。这个出生即被判定终生盲人的女孩,在五个半月大时,就接受了洪晶主任的第一次角膜移植手术。由于复杂的先天性眼疾,移植的角膜无法长时间的保持透明,但每换一次角膜,视力就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历经6次移植和30多次眼部手术,如今的她已在普通中学就读。虽然每次考试都因视力问题无法答完试卷,但她依然期待新的角膜能帮助她迎接即将到来的中考。
·优优的光明乐章
角膜的旅程各有长短,有的跨越千山万水,有的则是一场短途旅行,优优的故事更为传奇。经历两次失败移植后,洪晶主任发现她感染了难治的巨细胞病毒。然而命运在音乐中为她打开新窗——4岁时的优优展现出惊人音乐天赋。、
“如果弹奏钢琴能成为女儿未来的谋生手段,那我借钱也要再给她做一次手术”,于是妈妈带着优优再次找到了洪晶主任,希望给孩子最后一次手术机会。在洪晶主任的努力下,优优意外地获得两年的光明,她把对琴键的触觉化作最深刻的肌肉记忆,最终斩获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金奖。优优的案例,彻底改变了洪晶主任对于角膜移植价值衡量的判断标准,“短暂的光明也有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
·科技突破:破解"光明密码"
2023年,洪晶教授团队的彭荣梅副教授取得重大突破:创新性利用角膜移植后残余的边缘角膜及无法用于角膜移植的“废弃”角膜,分离角膜内皮细胞,用细胞注射技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这项技术有望为国内角膜短缺现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每一枚角膜都是一份生命的馈赠。从捐献者到受捐者,从眼库到手术室,这场光明接力中,每个环节都闪耀着人性光辉。致敬每一个角膜捐献者及家属,让光明以另一种方式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