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发的春季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22级
中国史专业硕士生万刘鑫
本来会在此时迎来
自己两年半学制的毕业典礼
但因在研一学期结束后
主动休学
参与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他将延迟到明年此刻毕业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青藏高原
从基层民主建设到乡村基础教育
这名00后在荒漠与高原间
寻找到了人生意义
不仅为自己留下10万字的工作笔记和支教日记
甚至已十分确信地提前做好了毕业选择
——去西部,真真正正地扎根西部!
一小时
万刘鑫的研究方向是社会史,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底蕴的领域,但对他这样一个20出头、从没出过学校走进社会的人来说,实则很难设身处地地去了解那些历史上的人和事。一个人当时当地的处境下,是怎么自洽,又如何去作出行动?内在的逻辑是什么?其实,他都无法真正厘清。“我常常在想: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直到参加‘西部计划’,来到距离上海五千公里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我才逐渐有了答案。”万刘鑫说。
2023年的5月,万刘鑫已经快读完研一。他看到“西部计划”招募,“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句话直戳心灵。“我当时就觉得,能够去西部,去真正了解基层,了解在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下大家是如何考虑问题、做出决策,是很难得的机会。同时,我也想用一年时间去思考好自己想要怎样的未来。我用了不到1小时就决定休学,剩下更多的时间是去说服父母和导师,取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
在说服父母和导师的过程中,万刘鑫采取着不同的“沟通策略”。对于导师,万刘鑫一直感恩他的理解和支持,在去新疆前,导师对他说:“这一年对你的学术可能不会有什么帮助,但是对你的人生一定很有意义。”他还仔细叮嘱学生,“要始终保持向学之心”。
这给予了他莫大的勇气。带着憧憬,在办好休学手续后,当年7月,万刘鑫踏上了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到的路途。
连轴转
万刘鑫被分配到的服务地是兵团第三师四十九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北边缘,距离最近的沙漠地带仅2公里,风沙漫天的场景,他还真没少经历。这里也是喀什、阿克苏、克州、和田四地州的中心地带,作为重要的棉花、红枣种植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四十九团党政办公室服务期间,万刘鑫主要参与团镇基层民主建设、重要会议的服务保障等工作。他还借助图木舒克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推动“人大代表民生微实事项目”的申报机会,成功申报了“四十九团法治文化广场”项目。
南疆的雨季集中在5月-8月,在降低沙尘暴风险的同时,却因温差过大增加极端冰雹天气的风险。在即将结束服务期的6月,万刘鑫就目睹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对团镇棉花高产示范地的严重伤害。半夜抢险救灾、确定受灾规模、走访职工群众、联系保险定损,他还在思考未来如何科学防范……“白加黑”连轴转的节奏,认真为民服务的日子,让万刘鑫过得异常充实和快乐。
在兵团服务期间,万刘鑫还参与了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的献礼大剧《家在兵团》的拍摄工作。过去那些只在宣传教育中了解到的兵团屯垦历史,变得更为鲜活真实,他也在扮演的过程中自觉成为了兵团精神的继承者和宣扬者。
狠狠哭
在结束“西部计划”后,出于对支教的热情,万刘鑫又利用研二寒假时间,加入一个名为“海子计划”的冬季支教项目,前往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中学,担任了两个月的语文支教教师。
作为学历史的学生,比较常规的毕业出路是当公务员或者老师。通过“西部计划”接触过公务员日常后,那时的万刘鑫特别想感受一下三尺讲台的魅力。
在森布日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高海拔牧区,是西藏自治区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项目的直接受益者。但由于长期身处牧区,教育资源有限,孩子们的基础遍薄弱,许多初二初三学生常用字还写不出来,这让万刘鑫十分忧虑。
针对这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万刘鑫专门买来字典送给他们,要求每天课下单独来找他听写讲解,希望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在教学中,他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总结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并将历史知识运用于语文课堂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简单的知识灌输。
用心的付出,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学生珠扎多吉用课上学到的现代诗写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只要找万刘鑫”的诗句。这张纸包括学生们的作文,都被万刘鑫悉心收藏,带回了交大。
支教结束时,所有孩子在礼堂内向支教老师们一起鞠躬,一遍遍说着“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的时候,在台上戴着哈达的万刘鑫又一次绷不住泪水,“在新疆从没哭过,都经受得住,但是在西藏哭了好几回,都是因为学生,对他们有很深的情感投入,他们就是西藏未来的希望!”
“哪怕再不想在今天哭出来,也是忍不住的。学生看到我哭了以后,赶紧跑来跟我说万老师不要哭,万老师不要哭,这一说我哭得更大声了,学生抱着我,我抱着学生,往门外走去,可能这个场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无论是听话的、不听话的,勤奋的、懈怠的,在这一刻他们对我的感情和我对他们的感情都是难以抑制的。”
那些或担忧或开怀或感动的点点滴滴,都值得被铭记,这也化作了万刘鑫键盘敲击下的6万字“支教日记”。
定余生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青藏高原,从基层民主建设到乡村基础教育,我都体验到了,我更因此看到了西部发展的现实挑战,也感受到了这片土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些真实的人生百态,鲜活的生命故事,都在告诉我:在西部的广阔天地中,用一生为这片土地的发展贡献力量,才能找寻到真正的自我。”
通过在兵团的“西部计划”以及在西藏的支教生活,“我大概知道两者是如何运作的,而且我也确定我以后的就业地,不是在新疆,就是在西藏。”万刘鑫并没有觉得西部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相反,能发光发热的火热信念让他很向往很激昂,继而更加确信那里需要他。
万刘鑫在云南读本科时,接触到非常多的民族史、人类学知识,田野调查方法的训练和浸润,恰恰帮助他在新疆、西藏的时候能快速适应,很自然地融入当地干部群众、学生老师和家长之中,与他们建立起很好的联系。他说,他很喜欢这样的民族文化氛围,有时甚至希望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新疆服务期间,离机关不远处,有万刘鑫认为的全世界最好吃的烤肉店和烤馕店。作为常客,他和烤肉大哥库尔班、打馕大哥萨依提江也会时常聊天。有一次,萨依提江大哥知道他是机关里的,就说,他家有一些新鲜面粉,很快就是古尔邦节了,能不能通过机关的方式把面粉赠送给那些生活比较困难的人?那一瞬间,朴素的、想要帮助他人的普通人情怀,让万刘鑫很是感动,他自己想要追寻的,不正是希望以己之力参与建设更美好的生活,帮助到更多的人吗?
回首有来路的故事
低头有坚定的脚步
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这是青春最好的诠释
亦是向着未来最坚定的启程
万刘鑫庆幸,14个月
两段西部经历
让他在荒漠与高原间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一年后,我要么已经在新疆或西藏
要么就是正在准备去新疆或西藏的路上
没有其他选择了”
25岁的万刘鑫言语铿锵又坚定
在10万字里
找寻一个年轻人的回忆与信念
对话万刘鑫
青年报·青春上海:难得的人生经历,自己如何想到写下日记?
万刘鑫:从上海出发之前,我的导师蒋勤老师就告诉我,最好能每天写日记,这会是很难得的记录。从2024年12月21日到2月8日,西藏支教的50天,我写了将近6万字的日记,记录着我和学生的相处日常、教学感受、地方风俗以及支教团队管理的事情。算上在新疆写的4万字工作日记、笔记,正好凑足10万字。这对我自己来说,意义非凡。二三十年后的我,看到自己读研期间在新疆、西藏当志愿者时的记录,会作何感想?或许大多事情早已忘记,却又在这10万字中重新找回记忆。
青年报·青春上海:与同龄人相比,能拥有两段“西部行”的应该不多,如何审视当下的自己?
万刘鑫:何其有幸,让我在研究生生涯里去西部体验、感受和贡献一份力量。第一段,我的心态像是一种历险,想去基层体验人生,打磨自己。第二段,更像一种圆梦,去和当地人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圆一个当老师的梦。如今,我对自己的未来更确定,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知道自己以后会去到哪里。我对自己的人生也更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承受更大的磨砺。
青年报·青春上海:当下,正逢新一届“西部计划”启动,你想对那些或许有机会去接触的同学们说些什么吗?
万刘鑫:不要对“艰苦”有太多自己的预设,其实,辛苦肯定是辛苦的,但未必有想的那么辛苦。我当时所在的新疆兵团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虽然只有2公里,跑步也可能吃到沙子,但那般辽阔壮美也是上海看不到的风景。我还在新疆钓过鱼、骑过车、打过馕、翻过地、种过花、铲过雪、进过大棚、烤过羊肉、当过群演、扮过玩偶、学过维吾尔语、跳过广场舞、感受过大地震、经历过大冰雹,最重要的是看到过羊群、尘暴、绿洲、沙漠、大雪、流星。鼓起勇气,越过我们自己心中的山丘。“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的确不会欺骗你。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图片、视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施培琦,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粟瑶、实习生 陈韩驰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点亮点赞、在看
去西部,真真正正地扎根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