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陈丹青离开清华,不再是教授,并在媒体上不无愤慨地说,“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我们这,怎么哪里都是‘格’啊!”陈丹青指的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英语和政治。

他是美术学院的,的确有很多搞艺术的学生,专业能力很过关,但是却被一些不太相关的学科给卡住了。

陈丹青当然不知道,其实国人在“不拘一格”方面,早就有了很多的创新。

像是协和的4+4模式,这个由王辰院士主推的,本意想要“将多学科的基因融入中国医学界”,所以一些本科并没学过任何一点医学的名校生,经过四年的协和训练,也能够拿到协和的博士。

在2023年的7月的一则报道上,王辰院士拿董袭莹举例,“董袭莹同学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等等,他们用4年的时间学习医学院本应5年学习的内容,而且内容更多、要求更高,因而他们没有周六周日,没有寒假暑假,少有在12点以前睡觉,很多同学没有在1点以前睡过觉。对于一个青年学生来说,这么大的生理、心理负荷,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们‘挺’过来了,在协和比较严苛的要求下全部如期毕业。

王院士的这番话,似乎也并不能证明,这些4+4的同学会其他的同学更努力。那些参加中国高考,千军万马走过独木桥,硬生生考上协和本科的学生,他们要付出十一二年的时光,才能够摘得同样的果实,凭什么呢。难道这些学生就是整日好吃懒做,每天早睡晚起?

更何况,经济学这个专业,对于拿到医学博士学位,有什么直接的贡献吗?这种所谓的交叉学科,难道不是教育选拔机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bug吗?都看不见房间里这头大象?

董袭莹19年到协和上学,21年就做上手术了,博士论文写了30页,因为写的太过于精彩,被减免2年规培。

我对“过于精彩”这四个字比较好奇,很想看看她的博士论文到底精彩在什么地方,据我的经验,国内博士毕业,总字数怎么也要八万多字,再配上图,那至少也要一百多页了,30页的博士论文,的确是没见过。

董袭莹的事令人感慨的地方在于,说起教育公平,的确在国内,最公平的一次教育测验,就是高考。

高考后面的事,就复杂多了,像是4+4这一类的口子,也不是一般凡人能够钻的。

很多国外看上去不错的教育改革制度,到了国内,都变成了人情世故的游戏,只需要上面有人,解释两句,就可以包装出一个又一个天才。他们享受了最大的教育红利,心里却对教育这东西充满了鄙视,因为得到的太容易了。

你会发现,一个有背景的人,总会莫名其妙地得到更多的照顾,拥有更多的特权,问起来,就是我的父辈奋斗过的,我生来就是享受果实的。但是如果涉及到专业上面,尤其是医学,让一个经济学毕业的人,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上手术台,这样对病人负责吗?如果病人出了安全风险,到底是谁的责任?

更刺激网民的是,她甚至都没有参加过中国高考,去国外镀了个金,回来就去中国最顶级的医学机构拿博士学位,这步好棋,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却只有望洋兴叹的份。

似乎说了再多也改变不了什么现状,只希望协和有足够的胸怀,公布一下董袭莹的博士论文,让广大医学生们认真学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