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凌晨六点不到,我踏上去往邯郸的飞机。

从上海到邯郸的航班,每天只有一趟,早上六点半就起飞,让这趟旅程从出发就有些费劲。原来,“周末到河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几年,忙着做内容的同时,我也一直在看世界,在这个内卷的世界寻求向外探索。到今天,我已经走过40多个国家,去过许多发达的旅游城市。但在近两年,我的目标有了一些变化。国内各地文旅的迅猛发展让我发觉,国内也有很多非常值得品味的地方等着我去探索。比如这个月,我去了山西大同,这里历来以煤炭著称,但实际上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也在这个月,我被邯郸的一条宣传片吸引。片尾一句“等了三千年,见一面吧”,让我对邯郸的印象,从历史书上的一个古老地名,变成“一定要去一次”的旅游目的地。但我也产生了疑惑: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地方,为什么旅游业发展得不够“好”?

网约车司机告诉我,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就有不少从北京、天津来的的外地游客,景点的人流量非常大。周末的邯郸却不尽如此。人潮退去的邯郸,在文旅基建、实体旅游资源、配套服务等方面,优缺点都更加显露。事实上,宣传片爆火后,就有不少网友评论称,实际的旅游体验有些失望。

但文旅是邯郸不能不使劲的事。尤其当五一临近,各地文旅更是铆足了劲整花活争取客流。在这背后,是文旅产业正在地方经济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止一位本地人告诉我,当下的邯郸,正在“举全市之力做文旅”。

然而从整活出圈,到成为真网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去过哈尔滨、泉州、洛阳这些网红城市之后,我发现它们的成功,有几点共通之处:

1. 一个旅游城市,不能只有故事。想要获得游客的口碑,复制哈尔滨、淄博们的成功,需要实实在在地利好游客,给游客独特的体验,比如哈尔滨的“讨好型市格”、淄博的游客友好服务等。

2. 良好的旅游体验,背后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关配套的完善、人文素质的提升。邯郸这样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宣传点的地方,尤其需要各种实体,将文化底蕴呈现出来。

3. 商业化和在地性之间,需要有所平衡。景区需要完善的商业配套,但并非全国各地景区千篇一律的连锁店,而是有着在地特色的商铺。

邯郸能借着这次出圈跃升为网红旅游城市吗?它又会给其他转型文旅的地方,带来哪些新的启示?

为了找到答案,我在邯郸过了一个周末,每天都起了个大早,为的是把主要的景点游个遍。当我在景点、街头之间穿梭,与网约车司机和本地游客交谈,一个在文旅上非常努力,却仍有些割裂的邯郸,逐渐呈现在我眼前。

“名字三千年没改,留下的东西却很少”

位于河北南部的邯郸,是全国少有的三千年没改名的地方,也是十朝古都。这里见证了赵国的兴衰,走出了秦始皇,也是发迹出“邯郸学步”“负荆请罪”等无数典故的“成语之都”。“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的slogan,也成了邯郸文旅近几年宣传的保留节目。

一座古都演变为现代城市,必然经历了无数的改造。更何况过去几十年里,邯郸是一座传统重工业城市,“邯钢”和煤炭是这里的支柱产业,且从解放时期就开始了建设。在打车去往广府古城景区的路上,网约车司机感慨道:“经历过大举开发的邯郸,虽然留下了名字,其他的却留下得很少。”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当我走在邯郸市区的街头,总发现一种割裂感。看过那条强调“三千年”的宣传片之后,我对品尝邯郸特色的美食、游览历史古迹有着不小的期待。但到了当地我发现,这些要素并非随处可见,而是少而分散。

如果你想吃到宣传片里推荐的武安拽面,可能需要先搜索好门店,跟着导航,绕过大量外地小吃店去找。如果你从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的南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会是硕大的广州菜、潮汕菜招牌,让人恍惚,这里到底是河北还是广东。


邯郸道是我去的这些景点之中,人流量最大的。而它去年才经历过翻新,今年春节期间刚开街,目前还在建设当中。加上丛台公园、市博物馆,一天之内就可以不费力地游完邯郸市区内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和文物。

当然,游览景点不一定在于多,也在于精,对留下来的古迹进行保护和包装也很重要。但可以看出,邯郸在这一方面,还欠了些火候。

承载着“负荆请罪”典故的回车巷,保留了清代砖瓦的建筑风格。但如今它被长沙臭豆腐、烤生蚝等“景区必备”网红小吃所淹没。

如果不是提前做过攻略,很难留意到,巷口的“蔺相如回车巷”石刻大字是明代知县所书并保留至今。当我经过时,石碑亭的石阶上坐着吃小吃的游客,没有人停留下来注意石碑上的字,或是拍照打卡。


回车巷石碑亭,亭子上方刻有明代知县所书的“蔺相如回车巷”,下方刻有《回车巷碑记》,白色的“蔺相如回车巷纪念碑”上写着“邯郸市重点保护单位”

经历过翻新和维修的邯郸道和回车巷,虽然商业感和历史感有所冲突,但也为游客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景区配套,可以满足基本的吃喝玩乐。而市区外的更多景点,虽然有着同样厚重的故事,但商业配套却不够完善。

有着2600年历史、保留了30多处古迹的5A景区广府古城,是北方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在平原一望无际的邯郸,这里却是四面环水。城墙边上的河流,正是古时候的护城河。这里还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禹襄的故居就位于此。

但走进景区,街头两侧一眼望去只有两类店铺——汉服体验馆和邯郸特色小吃店,店铺之间并无明显区别。在前往各景点的路上不能边走边逛,难免有些枯燥无味。


古城内几乎每两步就是一家汉服店,并且外观基本一致,同质化明显。

保留了上千年的响堂山石窟,近年来加大了修缮保护力度。但当我走进石窟,发现它在保护措施上仍有遗憾。几乎每一座佛像触手可及的部分,都已经被盘得锃亮。即使个别佛像旁有“禁止触摸”的提示,仍然有不少游客每经过一尊佛像都要摸一摸。


几乎所有佛像的下半身,都已经发亮

保护和包装的欠缺,让游客免不了走马观花,除非花钱请讲解员,否则对文物的历史和邯郸的在地特色都很难有感知。在社媒上,对邯郸了解更深的不少本地网友都建议游客,来邯郸之前要“做好功课”,了解过邯郸的历史之后,才能感受到它的底蕴。然而,如果一个城市的旅游业靠的是游客的“自我攻略”,那么就会因门槛太高,很难走向大众。

外地游客,没被“讨好”到

在邯郸,即使是在周末的景区,也看不到多少打扮精致、四处打卡拍照的年轻人。这就将邯郸与网红旅游城市区分开来。无论是网约车司机,还是在景区遇到的本地游客,听说我是从外地来的,都有些惊讶。

但景区的人流量并不算很小,不少本地人在此游玩。如今人们去一个地方旅游,往往希望去到本地人也会逛的地方。在邯郸,实现这一点轻而易举。不过,这主要是因为在邯郸旅游的外地人还太少,可逛的地方也不太多。

我在景区遇到的一位本地阿姨,推荐我去邯郸道逛逛,因为那里刚翻新,聚集了大量吃喝玩乐商铺。如果你在小红书搜索“邯郸去哪吃”,会看见不少本地网友推荐“美乐城”。而当我来到这两个地方,却发现这里的商铺,几乎是全国各地的商圈和步行街的复刻。


美乐城以西贝、喜茶一类的全国连锁店为主,几乎找不到有本地特色的商铺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本地人爱去这些地方。这里的商圈屈指可数,品牌连锁店几乎都聚集在仅有的商圈里。外地游客司空见惯的店,对本地游客来说,却是一种差异化的、便利性的新供给。

本地人对生活便利性的需求,与外地游客体验当地特色的需求,也因此形成了一种矛盾。

不过,从我作为一名外地游客的视角来看,目前的邯郸似乎还难以接待太多外地游客。邯郸的景点分散,交通方式的选择又少,游客想要把景点打卡个遍,需要在交通上花更多力气。

一般来说,为了便利游客一站式游览多个景点,旅游城市会开通公交或地铁的旅游专线。比如武汉今年就在樱花季开通了樱花专线巴士,串联起20多个景点,游客买票就可以一日内无限次乘坐。厦门公交还根据不同的主题打造了12条旅游专线,包括“鹭江漫游线”“山海跃动线”“全景巡海线”等等。

在邯郸,从市区去响堂山石窟,可以乘坐相应的直通车,但每天只有一班,早上八点半开。如果要去更远的娲皇宫、东太行等景区,则只能打车或自驾。

好在这里打网约车很是方便。据我实测,一般下单不到30秒就有司机接单。一位司机告诉我,近几年当地不少农民工面临款收不回来的问题,于是转型开网约车。

他指向窗外正在施工的楼盘说,“看,这些塔吊天天在转,但其实没几个人在施工”。师傅也知道,想必是房地产的上游出现了问题,而现在邯郸已经是“举全市之力发展文旅”。虽然网约车司机已经非常卷,但至少游客需求有一定保证。农民工的就业转向,就这样意外地便利了游客的交通,间接利好了邯郸的旅游业。

然而,堵车是网约车司机经常苦恼的事情。一旦堵车,用户可能会因为等候较久而取消订单,司机就落得白跑一趟。

堵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的私家车保有量较高。一个有些反常识的事实是,低线城市的私家车保有率,可能会比高线城市更高,因为交通方式选择更少。在邯郸,由于没有地铁,市民长距离出行主要就靠私家车。

再加上骑电瓶车短距离出行的市民较多,堵,也就成了常有的事。不少邯郸网友还表示,当地市民“电瓶车骑得非常张狂”,阻碍了汽车的正常通行,也加大了交通管理的难度。在邯郸市区,一到高峰期,就能看到交警在十字路口手动指挥,但仍然没有避免一公里的路要开十几分钟的情况。


周末下午五点半的邯郸市区,大量电瓶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由于没有划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还有三轮车、挖掘机占道,行人通行也有些不便

努力的“半熟网红”,邯郸到底还差什么?

在邯郸,除了雨后很少能看到晴天。

我在邯郸的两天,天气相对舒适,下午甚至有点热,但天空大多时候仍然是雾蒙蒙的。这里的雾,是雾霾的雾。在南方长大的我,这时才体会到一个有着重工业背景的城市,环境问题有多么持久且无处不在。

随着资源走向枯竭、重工业产能过剩,再加上河北省的产业分工布局的变化,邯郸来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文旅,成了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邯郸,当下非常重要的抓手。对于邯郸来说,搞文旅不仅仅是在社媒上整整活、刷刷存在感,更是真正承担了全市的经济目标。

转型的努力,在邯郸的街头随处可见。在邯郸道翻新的城墙下,可以看到几十名工人在忙碌,和那些见不到几个工人的施工中楼盘形成鲜明对比。


变化也发生得非常快。邯郸道虽然部分还在建设当中,但这里已经几乎成为邯郸市内最热闹的地方。市区往响堂山景区的直通车,也是去年才开放的,虽然每天只有一班,但也提供了更便捷的交通方式,40元往返的价格,也大大降低了游客的交通成本。


这也基于邯郸在早几年就已经在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

比如广府古城之所以能够评为5A景区,除了其本身的历史底蕴之外,也在于邯郸市政府的投入。2014年至2017年,邯郸修复了广府古城的古城墙,修缮杨露禅、武禹襄故居,并投资10亿元用于地面翻新等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广府古城成功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2年开始,从市区往返广府古城,有一条“广府旅游路”,它全天禁止2.5吨以上的货车通行。这条路上还开通了一条公交车专线,让游客直达古城景区。

在北周灭佛运动和近代文物贩卖中,响堂山石窟的佛像、壁画和经文被严重破坏。如今走进石窟中,大多数的佛头都已缺失,仅有少量的经文还能看见。但在景区的数字展示中心,这种遗憾或许可以得到一定的填补。

2010年以来,响堂山石窟与海内外高校合作,将现存的石窟本体和流失海外的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复原。2021年,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开始筹备。在数字化技术的呈现中,响堂山的绚烂石窟艺术重放光彩。


基建上持续发力之外,随着各地文旅宣传竞赛的加速展开,邯郸也在宣传创意上有了更大的投入。近期出圈的宣传片是一个突破点,让邯郸的历史文化不再是本地人的“自嗨”,而让外地人也种下了“三千年”的记忆点。近几年对邯郸道、广府古城、响堂山石窟的开发,以及汉服公主旅拍的火热,都为这则宣传片提供了更多支撑。

但除了这则宣传片之外,邯郸日常的社媒运营还没有获得较大的关注和互动。相对成熟的“网红”城市如哈尔滨、淄博等,在抖音上每一条内容都能获得至少上百的点赞,评论区也充满了活人感,可以看出不少网友都持续关注账号内容。

与明星艺人、KOL、媒体联动,也是这些网红城市的必备技能。在此方面,可以看出邯郸正在跟进,但动作还比较少。今年1月主持人周涛到访丛台公园,“鸡窝头”讲解意外出圈;2月邯郸联动本地体育明星张伟丽;4月甲亢哥挑战八卦阵;这些小插曲都让邯郸撬动了不小的流量。然而,当我们联系邯郸文旅局时,得到的答复是“只接宣传部的任务”。

但邯郸当下的努力和变化,确实感染了不少本地人。“举全市之力发展文旅”,不只是一种宣传口径。甚至,如果你在社媒上刷关于邯郸旅游的帖子,很可能会看到有本地网友跳出来,一方面感谢外地游客去自己的家乡旅游,另一方面希望吐槽的网友对邯郸多一点包容。

在各方面的发力中,邯郸近两年的旅游人流量也有了较显著的增长。不止一位网约车司机告诉我,过去不久的清明假期,广府古城等景区人流爆棚,不光是本地人,也有外地人,而即将到来的五一,想必也是同样的景象。2024年,邯郸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0.91%,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8.51%。

正如邯郸,一些城市发展文旅或许是迫于无奈。但这条路并不是在网上发一条视频博取流量那么简单。它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基本功。在巨大的流量面前,城市的历史文化会被看见,基础设施、城市治理等缺点也会被放大。

无论是战国袍,还是三千年未改的地名,记忆点的打造只是一个起点。就像淄博、泉州、洛阳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也并非烧烤、簪花、汉服这些局部的记忆点,更因为一系列游客友好举措,比如不让汉服、烧烤商家涨价,开通旅游专车等,才跑通了“用记忆点引流——游客得到享受——获得口碑、形成二次传播”的链路。

而目前的邯郸,已经努力完善基建和配套,修炼内功。但面向游客,它仍在打造记忆点的阶段。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邯郸,如果借着宣传片出圈后的时间窗口,做好游客服务、讲好故事、和游客玩在一起,那么仍然可能会得到游客的喜爱。

当我离开邯郸时,看到一名自称邯郸本地人的网友说,“三千年都等了,再等等吧,给它一个机会,等这里更到位,相信后会有期。”

内容作者:小小

编辑:郑晶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