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被中国作品的光芒点亮,广州交响乐团在音乐总监黄屹的指挥下,携手北京音乐家协会合唱团,在“第九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舞台上呈献了一台交响曲《追光》专场音乐会。广州交响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创作的交响曲《追光》首次与北京观众见面,民族烙印与时代气息交织在一起,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音乐盛宴。


用西方乐器呈现中国元素

龚天鹏创作的交响曲《追光》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而作,作品以《国际歌》为灵感与素材,用国际化的交响语汇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真理、与世界人民命运与共的时代精神。该作品2023年获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第十三批文艺精品扶持,2024年获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优秀文艺项目扶持,已入选2024-2025年度“时代交响”交响乐作品名录,是2025年度全国16部入选的交响乐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从委约到呈现,对我而言是个非常幸福的过程。”谈及这部心血之作,作曲家龚天鹏感慨表示,“虽然这部作品以国际歌为背景,题目非常庞大,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但同时也点燃了我的创作热情。整个合作过程很自然,允许作曲家有这么大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采风条件,是不多见的。广交能够有非常强烈的扶持原创,扶持年轻人的意识,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展现,特别难得。”

作品借鉴古典主义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史诗性的叙事,融入人声的运用,在继承交响曲创作传统的基础上,以《国际歌》旋律、歌词,以及广东音乐为素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当北京音乐家协会合唱团用法、俄、英、中四种语言唱响《国际歌》时,音乐厅内被热血澎湃的氛围所笼罩。在黄屹的指挥下,广州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全情投入,每一个音符都精准而富有感染力。

“交响乐实际上是用全世界互通的音乐语言把地域特色体现出来。”在龚天鹏看来,“中国音乐要想融入世界古典之旅,还是要靠作品,古典音乐需要加入中国人的视角和中国人的声音。”


不仅演好西方经典,更要推广中国原创作品

当晚,一同奏响的还有另外两部广交委约创作的作品:首位提名格莱美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奖的华人作曲家周天创作的《都会》、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二胡协奏曲《悲喜同源》,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担任独奏。这场震撼人心的演出不仅是对音乐的精彩呈现,更是对中国交响乐事业蓬勃发展与时代魅力的生动展现。

“中国的本土乐团不仅要演好西方经典作品,更要推广中国原创作品,通过委约创作等方式,为作曲家提供创作机会,推动作品的传播。”黄屹认为,运用西方乐器,表达中国的声音,是重要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创作方向,也是中国音乐元素能够更好传播的重要途径,这能让中国作品更容易被国际乐团演奏,推动作品的传播。

广交在建团65周年之际,推出了一套名为《交响中国》的唱片集,收录了12部精选的由广交委约创作的交响作品。《交响·中国》不仅是广交多年来在原创领域深耕的成果展示,更是中国交响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4月27日上演的这场《追光》专场音乐会不仅是广州交响乐团时隔11年再次登上“中国交响乐之春”舞台的精彩呈献,展现了广州交响乐团在中国交响乐团在委约创作、艺术水准和艺术活力上的卓越成就,更是中国交响乐在传承与创新中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场《追光》专场音乐会,只是广交推动中国原创交响乐作品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展示。”黄屹表示,原创作品是乐团的重要财富,广交一直致力于通过委约创作和演出推广,为中国作曲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未来,广交还会不遗余力地继续推广委约创作的新作品,把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


摄影/罗宇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刘忠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