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为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强化优秀案例示范引领作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栏目展播第三批优秀案例好经验好做法,供各地互相学习借鉴。
天津市蓟州区州河
州河全长51.5公里,是蓟州境内最长的河流,是蓟州的母亲河,也是于桥水库重要泄洪通道。
突出问题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大幅增加,州河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设施严重滞后,导致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一是水质情况不容乐观,“十二五”期间州河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指标一度高达60mg/L、5mg/L;二是河流生态用水未得到有效保障,曾多次出现河道断流情况,流域内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州河公园沿岸改造前
州河公园沿岸改造后
主要做法
近年来,蓟州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州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一是面源防控,综合施策。实施州河沿线渔阳镇和别山镇段9个村移民搬迁工程,关闭拆除17家规模化养殖场和177家养殖专业户,9.3万亩粮田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河道周边垃圾“日产日清”。扎实推进生活污水治理,流域内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站)8座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67座,沿线9个镇生活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处理。
二是溯源排查,精准治污。开展入河排污口拉网式排查,共计排查各类入河排口(涵闸)291个。开发现场排查APP及排口溯源管理系统平台,实现远程可视化监管。针对问题排口,立行立改。投资2亿元实施城区和园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改造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铺设污水管网100公里。
州河南环路段水面
改造前
州河南环路段水面
改造后
三是稳定补水,改善生态。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沿线农业用水需求,每年通过于桥水库向州河实施生态补水2亿立方米,保证河道正常生态流量。2020年以来,先后累计筹措4亿元资金,开展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采用植物护坡与局部抛石自然驳岸改造31.08公顷,建设湿地300公顷,建成州河公园和州河湾公园,设置科普宣教中心1座,生物多样性和水质监测点11处,鸟类观测点2处。
四是整体推进,严格监管。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统一调度全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充分发挥攻坚办、河长办“两办协同”作用,夯实各职能部门主体责任。蓟州区制定实施河湖长制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倒逼责任落实,积极推动全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建立跨界河流联防联控机制,会同相邻地市开展跨界河流污染防治、水旱灾害预警预报、环境风险排查、非法捕捞等工作。
治理成效
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州河水质总体向好,国控断面水质保持优良;州河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呈现出“水清、水满、水流动”的效果;湿地生物资源明显改善,外来物种入侵得到有效控制,州河土著鱼类州河鲤、麦穗鱼、中华鳑鲏、虾虎鱼等种群稳定,中国圆田螺、菹草和菱角等原有土著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河道生态功能得以恢复。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蓟州区将州河沿线山水之美、历史人文之美融入规划,通过建设州河公园、州河湾公园,实现了水岸景观、昼夜景观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景观风貌。
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盈盈绿水与千年古城交相辉映,州河公园、州河湾公园每日可满足近千名市民休憩游玩需求,有力带动周边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等产业的发展,成为蓟州新辟的“城市会客厅”,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
州河之美
经验启示
州河水生态环境改善的成功经验为城市生态涵养区内美丽河湖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从传统的中小河流治理方式,转变为河流水环境改善与防洪排涝、截污控源、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提升兼顾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
二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高区域核心价值,增加招商引资吸引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是突出科普宣教。州河湿地公园为群众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增强公众保护河流、湿地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了河流湿地的科普作用。
供稿 |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
编辑 | 李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