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内尔维翁河上的一座步行桥成为建筑师、市民和市政府之间的争论中心。建筑既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也是供人使用的基础设施,这段风波背后其实是两种属性的矛盾。
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工作的第二年,我搬到了内尔维翁河北岸的乌里瓦里区。每逢周末,我都会拉着一个小拖车,去内尔维翁河对岸的超市购买下周的食材。从家到超市约2.5千米,步行需20分钟。内尔维翁河上有很多座桥,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叫Zubizuri,在巴斯克语(分布于西班牙和法国部分地区的语言)中是白桥的意思。每次经过,我都忍不住放慢脚步,细细观赏一番。
这是一座步行桥。桥墩像是两只撑在桌子上的手臂,轻轻地把桥身托举在河面上。桥墩是混凝土结构,形态完美地将楼梯和坡道结合在一起。桥身是钢结构,桥面呈弧形,通过拉索悬挂在一根拱形的圆管上。从侧面看,弧形桥面向一侧偏离,为了平衡受力,拱形圆管拉着它向另一侧倾斜,有点像是人搬动重物时身体重心后倾的样子。
01
艺术品般的建筑
塞维利亚阿拉米略桥
设计这座桥的建筑师名叫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作为当今西班牙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建筑师之一,卡拉特拉瓦的设计深受结构力学和仿生学的影响,擅长从生物形态中提炼力学模型,并通过超常规的结构传力方式创造出极具表现力的造型。
卡拉特拉瓦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最为知名的有位于瓦伦西亚的艺术与科学城,位于纽约的世贸中心交通枢纽,也叫眼窗。这些建筑,或是有着鱼一样流畅的曲线,或是像鸟一样展开双翅,每一个都不同凡响,一旦建成,就立马变成当地的地标,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我最早实地接触的卡拉特拉瓦的作品是他设计的另一座桥梁,位于塞维利亚瓜达尔基维尔河上的阿拉米略桥。阿拉米略桥是一座斜拉桥。一般斜拉桥分为独塔式、双塔式和三塔式。独塔式即在河中间立一座桥塔,拉索向两边拉住桥面。双塔式是在两岸各立一座桥塔,三塔式是两者的结合。不论哪种形式,为了保持平衡,一般都是对称的结构。阿拉米略桥属于独塔式,但不是对称的。它只在一边河岸有一座倾斜桥塔,利用桥塔重心的偏移,跟桥身形成平衡。这种在不对称的状态中寻找微妙的平衡点的做法,营造了一种惊险刺激的观感。
在力学结构上,阿拉米略桥和白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白桥的构造更加精致,它混凝土桥墩上圆润的边缘,不锈钢扶手那充满韵律感的波浪线,拱形钢管的悬链线形式,放射状的拉索,承托桥面的鱼骨状钢梁。每一处细节都那么精致优雅,称得上一个艺术品。
02
不合格的基础设施
桥面上不得不常年铺着一层防滑垫
尽管造型优雅,但作为一座桥梁,白桥在实际使用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这让它自1997年建成以来就饱受诟病。
一个争议点是桥面的材料。建筑师在桥面使用了玻璃材质,在效果上和整座桥轻盈飘逸的风格非常搭。但毕尔巴鄂是一个多雨的城市,一遇水玻璃桥面就非常湿滑,行人经常摔倒。因此桥面上不得不常年铺着一层防滑垫,这让建筑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由于温度变化,玻璃经常爆裂。当地官员称,每年需要支出约6000欧元更换破损的玻璃。
另一个争议点是流线。内尔维翁河的河岸和毕尔巴鄂的主城区之间有十几米的高差。市政府将项目委托给建筑师时,希望桥能够直接连通到主城区的街道上去。但卡拉特拉瓦的设计只考虑了河两岸的连接。市政府只得临时用脚手架搭建了一条人行道把桥和街道联系起来,以满足市民的通行需求。但卡拉特拉瓦对此非常不满,在他的强烈抗议下,市政府不得不将其拆除。
2006年,毕尔巴鄂市政府委托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进行白桥附近的城市更新设计。矶崎新在正对白桥的位置修建了两座高层住宅。这两栋方方正正的蓝色玻璃盒子从建筑的角度看平平无奇,甚至还有点丑陋。但是塔楼之间的开口空间气势磅礴,矶崎新在这里设置了宽阔的大台阶,终于将市中心和河岸联系了起来。当地人将这个空间称为矶崎新门。
此外,市政府授权矶崎新修建一条正式的人行天桥,连接白桥和两座塔楼之间的广场。此举遭到卡拉特拉瓦的反对,理由是新桥连接过来需要切割掉老桥的一些栏杆,因此破坏了其作品的完整性,这在西班牙的法律中属于侵害其知识产权的行为。
当时的毕尔巴鄂市长在市议员的支持下声称毕尔巴鄂市民的权利优先于建筑师的权利,还顺带指责了卡拉特拉瓦的设计在使用和维护上的问题。当地建筑师都支持市长的立场,认为新桥的设计实际上对白桥的破坏很小,不会影响白桥的观感。
双方争执不下,直闹到对簿公堂。2007年11月,当地法官作出裁决,同意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受到损害,但支持继续保留新建的连桥。卡拉特拉瓦继续上诉,要求市政府赔偿自己300万欧元。2009年3月,比斯开省高级法院作出裁决,认为原告索要赔偿金额过高,判定市政府向建筑师赔偿3万欧元。卡拉特拉瓦将这笔赔偿金捐赠给了毕尔巴鄂的慈善机构。
由于温度变化,桥面玻璃经常爆裂。
03
作为艺术品与基础设施的建筑
毕尔巴鄂市的地铁站(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
围绕白桥的这段风波,折射出不同利益团体和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建筑物既是被观赏的艺术品,又是供人使用的基础设施。作为艺术品,建筑需要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作为基础设施,则需要谨慎周全,满足安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理想的建筑自然是美观与实用兼得,但在现实操作中往往难以两全。卡拉特拉瓦的建筑在美学上的成功和功能使用上的缺陷都是如此的显著,这让他和他的作品一直都充满争议。
卡拉特拉瓦是艺术家型的建筑师,他希望创作出惊艳的作品,被人们赞叹欣赏。很多人可能会指责这样的建筑师华而不实,消耗大量公共资源却置公众利益于不顾。这样的观点也有失偏颇,因为卡拉特拉瓦新颖独特的设计为城市形象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属于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当时的毕尔巴鄂来说。
毕尔巴鄂原本是一座以钢铁冶炼和造船业为支柱产业的重工业城市。但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危机和大洪水让城市遭遇重创,造船业也受到韩国的挑战,日渐式微。从90年代开始,毕尔巴鄂市政府开始寻求改变。因为城市本身拥有的旅游资源乏善可陈,他们最终摸索出一条以文化产业和大师建筑带动城市转型的道路。其中最早的一批大师建筑包括:1995年投入使用的由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毕尔巴鄂地铁;1997年建成的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2000年建成的由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毕尔巴鄂机场等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根海姆美术馆,它的落成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让毕尔巴鄂一夜之间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建筑和艺术胜地。旅游业兴起随即带来了毕尔巴鄂的经济腾飞。据统计,建造建筑的巨额花费仅用2年就全部收回,后续的经济收益则让整座城市受益至今。因其取得巨大成功,这种发展模式后来被人们称为“古根海姆效应”。
白桥虽然没有古根海姆美术馆出名,但它也是整个城市复兴计划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包括它在内的一系列建筑项目对城市整体面貌的提升,毕尔巴鄂的复兴仅凭借一座美术馆——就像众多后来的效仿者一样,恐怕是难以成功的。可以想见,市政府在将项目委托给卡拉特拉瓦时,就是为了获得一座“卡拉特拉瓦式”的建筑。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师的确不负众望,这座大胆而富有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对于毕尔巴鄂的城市复兴功不可没。
与卡拉特拉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矶崎新设计的连桥。他更多地从功能的角度出发,设计的出发点是整合城市的步行流线,打通市中心与河岸之间的隔阂。在设计连桥的时候,矶崎新其实已经处理得非常谨慎小心了。他的设计语言体现了一种匿名性,就像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样,单纯地满足功能,消减个人的风格烙印,力求当一个称职的绿叶。有一个细节尤其值得注意:为了避免两桥的生硬连接,矶崎新设计了一段黑色实心的扶手作为过渡,试图让两座桥在视觉上脱开,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白桥的独立和完整性。
除了这座连桥以外,我还想特别提及矶崎新在广场和上方的马萨雷多·祖玛尔街之间设置的一部玻璃电梯。这部电梯完成了从河对岸到达市中心全程无障碍通行的最后一环。多亏了这两座桥和一部电梯,我每周的购物之旅才能如此轻松愉悦又赏心悦目。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交通枢纽
扫码订阅
全年订阅288元
全年24期包邮到家
责任编辑:李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