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余家参展单位,首发首展科技成果占比近30%,转化交易签约金额超千亿元......4月26日上午,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开幕。翘首以盼的国字号盛会再次相约大湖名城,丰富多彩的“科技大集”盛装绽放创新高地,是安徽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的生动缩影。

今年是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关键一年。“十四五”以来,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今天的安徽,正在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传统农业大省加快向新兴工业大省、制造强省转变,由内陆腹地加快向开放前沿转变,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崭新台阶,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新突破

“安徽是一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我们高度重视在安徽的布局与发展。”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开幕式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孙迎新表示,中国电科已在安徽重点布局了探测感知、光传输与传感、空天信息等多项产业,接下来期待与安徽携手打造低空经济增长新引擎。

此次科交会搭建科技成果、技术需求、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科技招商五大对接平台,一份份成果闪亮登台,一位位大咖热情演讲,一个个项目签约落地,为江淮大地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持续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完善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畅通从“书架”到“货架”的成果转化通道,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不断健全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吸引各方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纷至沓来。

“科创板有效畅通‘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吕昊介绍,目前,安徽拥有科创板上市公司24家,位列全国第六,首发募集资金297亿元。“上交所将通过股债联动等方式,助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最大变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截至2024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2.3万家,是2020年的2.7倍,年均增长28%,其中2024年一年新增约3500家;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5万家,是2020年的4.9倍,年均增长48.5%,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其中2024年一年新增7533家。

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迸发新动能

正在举行的2025上海车展上,奇瑞集团携旗下奇瑞、星途、捷途、iCAR、智界五大品牌及国际品牌共53款重磅车型参展,引发全场参观热潮。今年一季度,奇瑞集团销量突破62万辆,同比增长17.1%;新能源车销量16.3万辆,同比激增171.8%;海外出口25.5万辆,持续领跑中国汽车“出海”。

“创业之初,奇瑞就立志自主研发发动机,对发动机的创新和研发投入,让我们吃了20年的‘饭’。今天的奇瑞,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吃电动化、智能化的‘饭’,吃生态、品牌的‘饭’,更要吃国际化的‘饭’。”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说。

从“小草房”起步到成为世界500强,奇瑞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安徽汽车产业加快崛起的现实写照。去年安徽汽车产量继续保持40%以上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今年一季度,安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跃居全国第1位,实现历史性跨越。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就是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十四五”以来,我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让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聚焦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我省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和水平持续跃升,建设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迈向中高端。

汽车产业加速疾驰的同时新型显示产业聚链成群,低空经济展翅起飞。合肥市新型显示产业集聚企业140余家,构建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条,营收规模超千亿元。芜湖市航空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基本实现“不出园区就可以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

全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41%提高到43.6%;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5.7%提高到51.5%。

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4月26日,作为第三届中国(安徽)科交会专项活动,“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对接活动在合肥举办。活动邀约省内外人工智能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政府部门、投资机构参加,通过发布重大场景机会、开展场景对接招商,让场景机会与场景能力深度对接,加速“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千行百业。

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是我省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规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改革举措。其重点在于加强“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协同联动,不断解决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问题,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

像这样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的理念,正越来越广泛地转化为全省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试验田”,在合肥片区,生物医药企业享受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研发周期缩短40%;芜湖片区通过“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融合模式,小商品出口效率提升50%......安徽自贸试验区“科创+产业”制度创新特色日益彰显,已累计形成221项创新成果,贡献全省25%的进出口额。2024年,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2354.8亿元,同比增长16.7%。

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正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徽经验,推动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十四五”以来,全省进出口总额从2021年的6920.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8648.5亿元,在全国位次从第13位上升到第9位。2024年,我省“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科技金融等改革创新举措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为全国样板。

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绿色是江淮大地的鲜明亮色,也映射着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4月24日上午,安徽省林业碳票首发活动在黄山市举办。本次活动发放5张省级林业碳票,覆盖我省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黄山、滁州、宣城、六安、安庆等5市,合计减排30.0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票持有人分别与徽商银行、省生态环境集团等质押授信或碳减排量认购单位现场签约,探索林业碳票在绿色金融、节能减排、零碳景区、生态司法等场景应用。这是我省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又一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山川建设,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

去年,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2.2%,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2%、好于年度目标7.7个百分点,贡献了占长三角森林面积三分之一的“安徽绿”。

在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上,我省探索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路径模式,成效不断显现。宣城广德市推进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由上海市输出品牌、人才、管理、标准等“软件”服务,安徽省市县协同做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配套,合资成立康养基地运营公司,合力打造长三角康养合作示范标杆。

聚焦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我省正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牵引,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探索建立用水权、山林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等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机制,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实施,必将进一步提升江淮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

■ 本报记者 吴量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