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的承办地,成都将如何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抢抓机遇、积极对接、主动作为,发挥核心枢纽作用?

今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新闻发布会上,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局长、主任赵春淦介绍,成都将主要从五个方面发挥核心枢纽作用。



持续增强产业承载力。立足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功能定位,发挥成都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夯实、产业集群成链等优势,坚持增存并举、立新优旧,加快构建“特色优势+战略新兴+未来产业”的“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十有”推进机制,持续提升产业承接水平。深入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持续提升园区空间承载,精准引育一批“镇园之宝”,高质量实现“企业满园”。

持续增强创新驱动力。围绕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强成都创新资源链接能力,吸引更多创新主体来蓉兴业,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转化,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内设研发机构,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出更多“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加速企业“智改数转”;加大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绿色低碳产业。

持续增强开放引领力。着力打造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快建设立体全面开放通道,深化“两场两港”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增强产业转移中人员往来、通讯交流、物流运转的枢纽通达能力。依托国别合作园区外资外企资源,积极对接东部地区外资高端产业转移,靶向招引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

持续增强市场牵引力。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挥成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欧亚广阔市场优势,抢抓国家战略备份、“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发展壮大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持续释放消费场景,为转移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丰富的投资机会、更宏大的发展舞台。

持续增强区域协同力。加强与省内市州产业联动,深化“研发+生产”“总部+基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通过专班共组、利益共享、园区共建等方式吸引东部沿海大项目、大平台来川布局。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吸引更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领域高能级企业落地,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同时,我们将围绕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强化平台策源赋能、用好人才引育政策等推动转移企业与本地创新资源深度协同,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赵春淦表示。

在行政审批上,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健全涉企审批事项“主动服务+绿色通道”机制,持续推进证照联办融合审批试点、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优化惠企政策申报流程、兑付机制,分类推动免申即享、易申快享。

在要素保障上,打造“蓉易+”特色品牌。拓展“蓉易贷”平台服务,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和融资服务有机结合。加快建设社会资本“蓉易投”,定期发布民间投资机会清单。深入推进人才用工“蓉易聘”,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在企业服务上,常态长效开展“进解优促”。推进企业纾困解难,完善问题收集、解决、反馈工作闭环。建立健全12345企业诉求提速提级处置机制,实现牵头部门“吹哨”、保障部门“报到”。

在涉企监管上,全面推行“一码检查”。依托涉企行政检查计划管理规定等“一码检查”核心制度,围绕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推广“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艳玲 责任编辑 何齐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