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流行一轮“为年轻人造车”的风潮。当下,行业就已经明显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国内汽车产销量的增速逐年下降。“新鲜出炉”的年轻人们,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车企争抢的“新的增量”。

但车企往往会错误地认为,年轻人买车只要便宜就行。比如,哪吒汽车曾推出过一款 17.88 万元的纯电跑车哪吒 GT,声称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跑车”。结果市场并没有为此买账。

“低价=年轻化”是一个认知误区。据 B 站联合央视市场研究(CTR)最新发布的2025年汽车行业白皮书显示,00 后借助家庭资源,首台车购车年龄已经低至 22 岁——几乎大学毕业即拥有车。

约四分之一的 90、00 后首次购车锁定 20 万元以上价格段,几乎是中高端汽车市场的潜在人群。


车企琢磨不透年轻人,这与 Z 世代的需求跃迁有着直接关系。他们关注的维度已从单一的价格因素转向更综合的考量,既追求实用价值,还要满足个性化需求,更强调情感表达和生活方式契合。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不再仅仅是刚需。

在 2025 年上海车展上,B 站就用一个 1500 平米的展台,展示了年轻人对车的一些理解:结合了《碧蓝航线》游戏角色 IP 的全网首台痛车版“陆地航母”、各类全网首台的硬核改装车,以及把车当做第三空间的新生活方式。公众日第一天,B站展台排起了长龙,仰头举相机的年轻人挤在这些具有“次时代“特色的车跟前“打卡”拍照。


公众日首日爆满的展台印证了Z世代对汽车消费话语权的重构,这种重构正在倒逼传统车企改变叙事逻辑,也吸引着车圈大佬集体“打卡”B站。

车圈大佬现身,不卖车只讲故事?

“我年轻的时候学英语也没有英语老师,我学的第一句英语就是‘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You can you up’” 。登上B站展台的奇瑞控股董事长尹同跃,在现场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他还提到,自己特别喜欢”UP”这个单词,“B 站的小伙伴们都叫‘UP 主’,而 UP 就是向上,一个特别有精气神的词。”尹同跃提到,奇瑞企业文化里的“四心”:好奇心、好胜心、自信心和敬畏心,也是“UP”文化的体现。

在 B 站的展台上,尹同跃甚至找回了年轻时的状态。展台上 B 站 UP 主亲手改装的全国首台改装透明车、高性能巨无霸四驱车,甚至是真能上天的飞行汽车,都让他赞叹:“所有的UP主们,你们的确很强,你们对事物的认知,对社会变革的推动,是超过我们这一代想象的。”

台上 63 岁的尹同跃,台下年轻的 Z 世代,仿佛此刻有了共情。

走遍这一届车展的汽车品牌展台,你很难寻觅未来出行的美好想象,更多的是车企们为了卖车作出的“吆喝”。但步入 B 站的展台,你会发现,这个地方并不卖车,即便是车企大佬来,也只能老老实实地讲述技术故事,B站把这次1500 平米的展台划分成了聊车、玩车两个板块——恰巧对应年轻人对车的喜好点。

B站在现场还准备了一份特别的《车圈“B”早报》,作为给逛展、购车人群的“讲人话”指南,这份“报刊”集合了当下热门的视觉辅助驾驶方案、电池热管理系统、AI 大模型上车等话题,在现场派发,每个话题旁都配有视频二维码,观众扫码就可以观看 B 站 UP 主的深度解析视频,帮助车企跟年轻人“讲人话”。

显然,B站开始有意识地充当起车企和年轻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车企如何接住,这一届年轻人的需求

“我是一名 B 站汽车区的野生 UP 主,致力于成为一个养成系 UP 主”。说这句话的人,是深蓝汽车 CEO 邓承浩。在 B 站展台演讲时,他甚至拿出手机让大家扫码关注一波。他在 B 站学到一个词——“接”。他认为,深蓝汽车现要接得住 AI 赋能的潮流,接得住自主汽车整体向上的大势。


接住这一届年轻人的需求,对车企来说同样也是一个难题。

首先,年轻消费者在关注辅助驾驶、数字座舱等科技时,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表达。但在这一届车展上,很多车企只是简单粗暴地把技术通过展具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发礼品等形式吸引观众。这种完成任务式的营销传播,并非长久之计。

B 站的解法,是让硬核知识成为社交货币。B 站上的 UP 主擅长于通过中长视频将复杂技术术语转化为通俗内容,如辅助驾驶、电池技术等解析。过去一年,这类视频内容在B站的播放量同比增长 62%,百万级播放视频增长 139%。

以B 站知名汽车 UP 主@保镖的车库为例,在解读问界 M9 智驾功能的视频中,他从“城区与高速领航的难度差异”切入,逐层拆解“传感器硬件对感知能力的影响”“华为智驾对细分场景的覆盖”等核心议题,用一条视频讲透一项技术。顺着评论区往下翻,用户基于视频内容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延伸出更多有效的讨论。


其次,年轻消费者们所接触的兴趣和爱好更加广泛,他们往往会有自己的兴趣圈层。在车展上,有车企尝试通过毛绒改装、越野改装等场景设定,来吸引不同兴趣圈层的用户。但真正要融入这些圈层,得从圈层内的专业玩家们入手,让他们带动粉丝,进而实现破圈营销。

B 站很擅长通过优质中长视频 UP 主,创造各类特色内容,吸引同好,也因此构建出一个个年轻人的圈子文化。我们看到户外出行 UP 主@巡游轨迹开着深蓝汽车 G318 进入中国最复杂山区,跨越横断山脉;情感 UP 主@小透明明TM在除夕夜,用大众途锐 SUV 护送不回老家的陌生人;脑洞大开的科技达人@苏打baka 把大众威然爆改成鸡娃专车。这些看似跨界的叙事,正在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媒介属性。

随着智能汽车的边界不断拓展、使用场景的不断衍生,作为年轻人的“数码大玩具”,汽车必然会与科技、艺术、旅行、甚至是美食、二次元发生交集。

最后,车企想要拿捏 Z 世代,还需要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在这一届上海车展期间,除了尹同跃和邓承浩,仰望汽车胡晓庆、小鹏汽车于桐、长城汽车吴会肖等多名高管,均在 B站展台开启了高管公开课。何小鹏甚至来到展台现场,和汽车 UP 主盛嘉诚边逛边聊,并为全网首个痛车版“陆地航母”揭幕。

归根结底,车企想要接住这一届年轻人的需求,就必须会用年轻人的语言,懂年轻人的喜好。就像小鹏汽车技术品牌营销总监于桐说,自己是 3 年 B 站全勤用户。在技术公开课上,他还展示了自己收集的锤子手机、OPPO二次元联名手机,还分享了在B站学吉他的段子。

诚然,只有和年轻人们坐在一起,才能更近地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

智能汽车第一站,为何是 B 站?

纵观整个汽车行业,技术和产品已经高度同质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营销传播上没有更多的亮点可言。以往,在技术领先性的基础上,用大量短平快的视频内容,就可以快速触达消费者并完成转化。但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车企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营销渠道和范式。

“我很喜欢 B 站这个平台。因为在这个严重碎片化的时代,B 站对技术的讨论氛围和深度是独一无二的。”仰望汽车总经理胡晓庆,在 B 站技术公开课上如是说道。在她看来,不论是 UP 主们的高质量技术解读,还是评论区大家对某个具体技术或功能的热烈讨论,让大家产生了很多共鸣。

据调研显示,用户在做购车决策前,倾向于看汽车综合测评、汽车科技知识科普、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解析等内容。与此同时,近 9 成用户购车前会在 B 站“做功课”,全网第一。而且,UP 主们以有梗有料的讲解以及真实、有趣的驾驶体验内容,让用户更易于接受,种草效果显著。

一方面,B 站的汽车内容正在从“功能对比”,到“价值观共鸣”的转化。

这就像奇瑞尹同跃所言,“在 B 站站台上看到了很多改装过的车,它们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我觉得很激动,因为这些想象力就是中国汽车的未来,是中国汽车持续’Day day up’的动力。”


另一方面,B 站也正在帮助车企,从“单向输出”到“生态共建”转型。

实际上,很多 B 站用户会自发地在评论区分享购车经历,与车友们讨论试驾体验。不少用户在视频下方评论,表示自己已试驾、订车,视频内容带动上百字的评论和技术讨论,逐步形成 B 站汽车浓厚的“聊车”氛围。品牌内容投放不是单一的产品输出,而是与用户共创,将信息转化为价值认同。

本质上,当车企们通过技术创新,把汽车变为移动的家、生活方式的载体时,其营销方式也理应跟着改变。车企读懂了 B 站用户的心智,就等于拿捏了这一届年轻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不造车的B站站在本次车展的C位,究其本质,B站用户的认知图谱已成为车企洞察新生代消费需求的关键入口。需要认识到,每一代消费者都有其专属的汽车品牌认知惯性,唯有率先完成年轻心智资产的战略性占领,方能在白热化的产业竞争中构建差异化优势。

这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未来消费主权的认知争夺战。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88618.html?f=wyxwapp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