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400万粉丝网红‘汤匙不是钥匙’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的消息引发热议。4月26日,博主“汤匙不是钥匙”(本名匙凯歌)在社交平台晒出拟录取通知,称以初试412分、专业排名第二的成绩被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金融专业录取。4月28日,北大数院工作人员回应称:“学院按招生流程录取,不清楚新生是否为网红,一切以公示名单为准。”
从“小透明”到“学霸网红”:二战逆袭北大
匙凯歌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自述是一名“热爱数学的普通人”。其备考经历颇具戏剧性:第一次考研仅复习77天落榜,第二次“二战”复习86天,累计时间与常规备考周期相近。他在视频中坦言,自己并非天赋型选手,但“在失败中积累了经验”。这一反差感让网友直呼“励志”——拥有百万流量的网红,竟也是深夜刷题的“卷王”。
北大数院官网4月3日公布的拟录取名单显示,匙凯歌位列金融专业第14名,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值得注意的是,北大金融硕士项目以高竞争著称,2025年计划招生仅40人,初试需通过数学三、经济学综合等硬核科目,412分的成绩堪称“学霸级”。
“网红”标签会否掩盖学术努力?舆论两极分化
消息曝光后,评论区迅速分化:
- 支持者认为:“流量和学历不冲突,他晒成绩时连粉丝都不知道能考上”“北大录取看分数,网红身份只是附加项”。
- 质疑声则聚焦“网红特权”:“是否会因影响力获得隐性优待?”“学术圈该不该欢迎‘流量型’学生?”
对此,北大数院的回应明确划清界限:招生仅依据成绩和公示流程。事实上,近年高校对名人考生态度趋严,如2023年某明星考编事件中,院校均强调“程序合规”。匙凯歌的录取也遵循同一逻辑——初复试分数公开可查,经得起检验。
观点:撕掉标签,回归“公平竞争”的本质
网红考研成功之所以引发争论,本质仍是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敏感。但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是“汤匙”的86天逆袭,还是普通考生的长期奋战,录取标准应只有一个:能力。北大“不知网红”的回应,恰恰是对规则的捍卫。
当流量与学术交叉,我们或许该问:如果抛开滤镜,他的故事是否仍能打动人心?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毕竟,在考研这条独木桥上,没有“网红捷径”,只有刷过的题和熬过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