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大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等知名企业负责人,成为第一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除王兴兴外,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港机重工有限公司、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高管身影也活跃其中。
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资深行业企业专家将深度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设计和教学实施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匹配。
梳理此次5家上海高校颇具魄力的先行先试方案,不难看出,此次改革的重点,是引导应用型高校找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定位,主动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紧贴重点产业需求,编制面向行业产业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方案。一系列新举措意味着,上海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按下了“加速键”!
高校产教融合“双主体”迈出关键一步
在当前高校体制机制深化改革进程中,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南都记者观察到,成立由行业产业主导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已成为近来高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近年来众多行业领军人物纷纷以兼职教授的身份重返高校讲台,如光伏行业的高纪凡、360公司的周鸿祎等。
事实上,就在今年2月底,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该政策旨在鼓励高校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加强产学合作。这是首个针对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为高校引入业界人才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框架。
以王兴兴为例,这已不是他首次获聘加盟高校。早在2024年7月,王兴兴掌舵的杭州宇树科技就与上海大学、上海市宝山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充分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优势,实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王兴兴被授予“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首席智库专家”和“上海大学研究生兼职导师”,不仅参与联合实验室的课题共建,还通过宇树科技与上海大学合作成立“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推动技术攻关与产业孵化。此外,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作为宝山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三方合作也为宝山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注入强大动能。
企业家带来的产业视角,的确能客观上显著提升高校科研的实用性。据了解,王兴兴团队与上海大学合作的“机器人集群三维环境协同探索”项目,就是直接瞄准自然灾害救援、地质勘探等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生成式AI、具身智能等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
而王兴兴此次以专家委员会委员身份加盟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虽然不在211/985高校体系,但同样是上海市属重点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该校以工科为主,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才。委员会成立活动上该校领导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的作用,增大企业专家在学校人才培养改革中的话语权。
高校聘请企业家和产业技术人员任教兼职,以及担任产业向的学科设置等专家委员,其实本不是新鲜事。“90年代就早已有之,当时就提出过‘高校要走出象牙塔’,‘增强两个适应’的需要,那时就施行过类似政策。”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刘林向南都记者谈到,当下这轮政策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聚焦前沿战略科技,二是更注重产业向对高校科研的指引作用。
“能看到这波高校聘请的企业家都来自科技产业界,这释放的信号也很明显,就是知名高校在科研上,特别是能直接应用的研发成果上是迫切需要企业力量的加入,为高校基础科研技术突破起到新的方向指引作用。”刘林表示,这喻示着产教融合的“双主体”作用真正得到了实现,“过去就是高校是主体,其他都是附属作陪,比如邀请兼职业界导师,实际就是讲讲课、开个论证会,很多是装门面的象征意义更浓;现在是深度参与,比如对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方向,课程设计和师资培养的细节上,真正开始重视这些人的话语权,这就迈出了双主体的关键一步。”
能看到,当前企业家在高校的任职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岗位,而是兼具技术导师、产业顾问和资源整合者的复合角色。这些来自企业的“业界导师”能够将前沿技术、真实案例和市场需求融入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学以致用”的能力框架,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有效破解教育与实践“两张皮”的痼疾。
业界顶尖人才的加盟,不仅为高校带来了前沿的行业洞察,还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这类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紧扣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脉搏,打通校企协同育人关键堵点。如此前通过捐赠基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用实际行动助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
让学校与市场零距离办学
此次王兴兴等一批企业领军人才加盟高校更直接的政策背景,是今年3月上海市率先启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试点改革。作为走在AI时代高校学科调整和育人改革的排头兵,上海的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敢想敢干,首批即选择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5所高校先行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市高校。
根据上海市试点方案,试点高校将组建由对应行业产业主导的委员会,来自行业产业的委员人数不少于50%,且主任委员由行业产业资深专家担任,实时研判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结构变化,据此精准指导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招生结构规模调整。
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据了解,该校设立了由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及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行业企业代表占比过半。正如该校校长汪小帆介绍,“我们要让企业不仅是参与者,更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者和受益者。”此外,同批试点的上海电机学院的首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中,也有不少来自中国商飞、上海电气集团、发那科机器人、华大半导体等重点行业头部企业。
“应用型高校专业调整优化的目标,是瞄准产业升级痛点,以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就业为导向。”谈及对产教融合中教育适应性的理解,刘林在采访中向南都记者谈到,增强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根本上就是要让学校与市场零距离办学。”他表示,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课程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要与国家战略急需产业以及就业实际同频共振,更加站在行业和市场需求的角度,精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管理办法》答记者问时也曾明确指出,新规通过“引企入教”,旨在将行业前沿技术、工程实践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与技术创新能力“双提升”。
可以相信,随着政策细则的完善,产教融合有望从“政策驱动”转向“生态自驱”,重塑高校人才培养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给“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提供坚实支撑。
采写:南都记者吕虹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