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培养视角的核心能力,是否等于企业招聘视角的就业力?这两者之间存在哪些错位?为什么企业在招聘中会出现“不缺人手,但缺人才”的现象”?……

4月27日、28日,由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指导,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红星教育传媒主办,成都锦城学院承办的百业对话百校——“链接未来 对话可能”2025年首届全国高质量育人与精准就业学术研讨活动在成都顺利举行。



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所知名高校、40余家不同行业的标杆企业和四川省内的60余所重点高中的相关负责人,以主旨报告、圆桌对话和行业讲座的形式,就“学校培养如何对齐企业需求”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研讨。

活动中,高校、中学和企业的与会代表们还共同发布了“百业对话百校-协同创新育人共同体计划”,该计划由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红星教育传媒牵头发起,旨在加速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资源分散、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



如何让学生找到心仪工作,以及培养心仪工作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国投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咸亚丽

在国投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咸亚丽看来,“首先,做好就业促进需要从高校招生为起点进行有效引导,要善于从数量庞大的用人单位信息中发现优质资源,其次要以促进高校学生就业为导向,延伸做好招生就业联动服务;以及要探索深化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创新。”

招生与就业需要一体化联动,以终为始,坚持目标导向。

在具体实践方面,我们应该如何锚定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原副院长、南开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建荣以核心竞争力为题进行介绍,在她看来,一是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实现全学段一体化培养竞争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原副院长、南开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蒋建荣

在蒋建荣看来,核心竞争力的养成,离不开需要的是主动性。“核心就业力的培养,需要做到全学段一体化,包括学生自我意识、目标、自我管理以及优秀习惯养成、个人品质养成。”



拥有了核心就业力,我们不可回避的是,AI时代的到来,对就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才会占据非对称竞争力?

在北京华普亿方科技集团总裁、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付鹏看来,非对称竞争力指的是差异化定位与定制培养方向、能力复合化与多维度培养以及前瞻性布局与新兴赛道人才培养。“非对称竞争力的三大支柱涵盖政产教协同机制、数字化赋能平台、全生命周期培养。”



北京华普亿方科技集团总裁、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 付鹏

面对不同的时代背景,百度AI技术生态教育区域相关负责人就《大模型时代下的AI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进行了详细解读。

并提到,当前,我们正处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促进了产业发展与社会人力结构发生变革,在校生需要有两种必须具备的能力。“一个是‘软能力’,包括了情商、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另一个是‘硬能力’,也就是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

而对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育人主体而言,不仅需要注重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和人工智能工具运用能力提升,在教学内容上,更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AI原生思维、思维模式、情感、价值观、素养等隐性知识的习得与传授。



百度AI技术生态教育区域负责人

而对于学校来说,不仅需要注重信息化素养和人工智能运用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更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思维模式、情感、价值观、素养等隐性知识的习得与传授。



不仅是企业,中学和高校也有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成都树德中学行政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人王璐就学科教育到生涯启蒙进行了详细分享,“学校通过设置模拟招聘会、学科门类讲座、生涯行走探索等活动,希望孩子们不但要埋头赶路,更要抬头看天,在看清时代发展趋势后,进而深入思考自己的优势、潜能与发展方向。”



成都树德中学行政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人 王璐

一直以来,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选定方向,而在于唤醒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的规划意识。王璐对此介绍,树德中学一直在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价值指向下的“树德树人,整全育人”教育实践,关注学生生命的整全发展。

王璐谈到,树德中学成立了生涯规划工作站,旨在通过大数据画像实现精准指导,借助AI技术模拟生涯规划发展轨迹,构建“预见-遇见-实践-实现”的成长闭环,探索“未来学校”育人新样态。

除了中学,大学又是如何做好实践?成都锦城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王亚利提到,“从2005年建校起,学校始终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办教育’办学思想,站在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侧’审视教育,旗帜鲜明地办好应用型大学。”



成都锦城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亚利

王亚利提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突破,已经成为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于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

为了解决相关问题,成都锦城学院将从三方面重点发力:一是立足“应用型”办学定位,总结探索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成效评估,助力“高校分类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积极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需要,健全专业评价及管理体系,持续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三是着眼人工智能+教育,推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创新评价工具,构建高校教育评价数字化、智慧化“新范式”。



对于人才培养内容,企业、高校和中学又是如何看待并进行实施的?

在致辞环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主任尹建堃,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教育部主管)副秘书长翟东海,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沈火明,成都传媒集团·红星教育传媒编委、副总经理梁乃丹分别就各自所在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探索进行了分享。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主任 尹建堃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教育部主管)副秘书长 翟东海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沈火明



成都传媒集团·红星教育传媒编委、副总经理 梁乃丹

成都锦城学院党委书记刘永湘在分享时提到:“过去20年来,学校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办学属性,坚持人才培养第一,实现高质量发展。自2005年建校以来,学校旗帜鲜明地打造应用型大学,践行‘跳出教育看教育’的理念,提倡不仅要有教育家办大学,还要有科学家、企业家、文学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起办大学,形成了开门办学的传统。“



成都锦城学院党委书记 刘永湘

对于此次研讨会的举行,刘永湘提到,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与学校理念高度契合,非常有助于高校、中学、企业、行业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大学和中学贯通,学校和企业连接。“通过本次会议,各方能够实现深度沟通对话,这必将为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打开更多可能。”

主题对话中,企业、高校与中学分别带来了《产教对话:如何推动人才培养更精准契合行业所需?》《全链条养成法则:创新育人,强化中学—高校—产业三方角色互补性》《破解高薪Offer密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即战力”?》的三场主题对话,让大家能够对高质量育人与精准就业内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首场对话中,国投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就业指导与培训中心总经理任丽如、杭州昊舜视讯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洪兵、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副书记顾宁、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书记宋建涛、东北师范大学招生办刘恬恬、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办主任汪飞、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李名义、浙江大学企业家校友会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都提到,面对新变化新要求,需要在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要主动适应并引领产业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教育人才供给,进而增强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从人才培养再到创新育人,成都新川外国语学校初高中校长秦智超、成都市郫都区天立学校校长高洋、上海科技大学招办主任韩飞、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招生办主任张彤、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副书记韩旭、上海外服西南公司总经理潘攀、联想全球学习中心智能化转型研修院产品负责人关相儒从中学、高校和企业角度进行了分享。



面对中学、高校和产业的三方角色,他们在对话中也提到,校企合作是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壁垒、促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协同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

最后,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崔圆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国有银行支行副行长李响,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王世涛,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副书记王怀民,成都锦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建,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副书记林玮,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珊,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书记胡邦宁还就企业的“即战力”内容进行了探讨。



他们在现场提到,“从学校走向社会,企业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涵盖了八大能力,比如,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好研究与学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