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版图中,地方院校占据绝对主体。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在全国2868所普通高校中,95.9%属于地方院校。这种分布格局决定了高校专业设置必须回答一个关键命题:培养的人才是否契合地方发展需要?
专业错配之痛:当教育遇上就业寒冬
翻开陕西省2023年高校就业质量报告,部分专业的“零就业”现象触目惊心。某高校的“传统工艺设计”专业连续三年就业率不足20%,另一个“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仅为15%。这些专业因定位模糊、与产业需求脱节,正将毕业生推向“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在东部某制造业大省,多所高校仍在大量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而当地纺织业已向东南亚转移多年;西部某资源型省份的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不减,但相关企业用人需求已萎缩60%。
图源:陕西省普通高校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改革进行时:五省市试点经验将全国推广
教育部最新动作释放强烈信号:2024年指导黑龙江、浙江等5省市开展专业匹配度试点,打造172个跨校专业集群。这场改革已进入快车道——今年4月,多部门在南京专题研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行动方案》,预示着试点经验即将推向全国。
以浙江省为例,该省建立了“专业设置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各专业就业市场供需比。当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将启动专业调整程序。2023年,该省已有12个专业被列入“红牌专业”名单。
特设专业成为改革风向标。2024年全国新增1232个特设专业点,呈现两大特征:
学科分布:工科占比58.2%,管理、经济类紧随其后
地域布局:山东以125个新增专业领跑,河南、江苏等经济大省密集布局
地方实践:专业设置上演“特色突围”
山东的“十强产业”战略催生新专业:临沂大学等校开设金融科技、跨境电商等专业;康复大学聚焦医养健康产业,新增神经科学等3个特色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教育厅建立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指数”,将高校专业调整与财政拨款挂钩。
陕西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西工大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与北京、广东等地高校同步布局这一国家特控专业。该省还成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由高校、航空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建,实现“入学即入职”的培养模式。
四川在“双碳”赛道发力:川大首创“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既服务传统产业升级,又培育新兴业态。该专业采用“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都配备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确保培养方案紧贴产业需求。
精准匹配,三方共赢
专业设置和区域发展精准匹配,是为了实现地方、高校、人才三方共赢。据统计,2024年度共有658所高校新增特设专业,其中,北京交通大学新增11个,为全国最多,且均为国家战略发展急需领域专业或交叉学科领域创新性专业。位于山东的临沂大学和山东女子学院新增8个特设专业,新增数并列地方高校首位。
作为“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临沂大学紧密跟踪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形成了现代商贸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9个应用型专业群,包含59个专业,占在招专业总数的71.9%,2024年度新增的8个特设专业中也有7个是新兴专业;学校与临沂市联合成立山东省首个碳中和学院,服务地方产业升级需求;近几年毕业生留“临”率超3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和工作胜任度均超过97%,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临大贡献”。
2012年在全校层面启动本科专业评价工作,2019年一口气关停33个适用性不高、办学能力不强、招生就业不好的专业——作为江西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昌大学深知,地方高校资源有限,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打造“人才赣军”,南昌大学始终冲在全省高校最前列。近年来,学校重构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比如经济管理学院如今只保留5个本科专业,个个都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科资源得以更好汇集。
如何做到精准匹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的匹配工作上已经先行一步,或许能为本科院校提供参考。在广东揭阳,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产业办专业,重视专业设置与揭阳重点产业无缝对接。2022年度,学校的专业布局与揭阳市的重点产业需求完全吻合,实现了专业设置与揭阳市重点产业100%匹配。
图源: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分析报告》
除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关键是在地方和学校两个层面下功夫。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黄辉指出,各地首先要梳理建立本区域的重点紧缺专业、改造升级专业、限制撤销专业“三张清单”,以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倒逼专业升级改造、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专业;学校方面,则需结合自身定位、立足产业需求,以专业结构优化为核心,集中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专业,筑牢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基础。
“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已成为一批高校专业调整的行动指南。不过,提升匹配度只是第一步,专业结构优化后,更关键的是专业内涵建设,新瓶装旧酒让“天坑”专业“套壳”招生只能是自欺欺人。
(来源:掌上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