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辽东就是汉地(内地)的一部分。早在春秋时期,辽东就有箕子国,是商朝后裔之国。战国时期,燕国击败箕子国,占据辽西、辽东,设二郡,秦汉因之。到了唐朝,又设安东都护府经营东北。此后就是元朝设辽阳行省、明朝因之,改设为辽东都司。
但自古以来,经营辽东都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中原王朝对辽东的经营总是断断续续,而且总是出现反复。比如魏晋南北朝,高句丽(后改国名为高丽)崛起,中原王朝退出辽东。唐朝中期,渤海兴起,安东都护府被迫内迁;辽、金、元三代,辽东之地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控制。明朝时期,将辽东设为“首疆”,类似于“第一军区”,但辽东的防御体系在中后期迅速崩溃。而辽东防御体系的崩溃,又成为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中原王朝经营辽东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从中原到辽东有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辽泽。辽泽,就是辽河平原下游低洼地带形成的沼泽。辽泽在古代的范围很大,涉及了辽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近代以来,由于人类对辽河平原的开发,辽泽基本上已经消失,今天辽河、浑河、太子河的入海口一带依然有大片的滩涂湿地,这既是辽泽的遗存。
辽泽的形成是辽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辽河平原,三面环山,只有中间一带地势平坦、低洼,这种地形是不利于洪水排出的。辽河的各大支流在辽河平原汇合,水量猛增。除此,还有浑河、太子河、沙河等也流入辽河平原。夏季,各大河流水量猛增,形成了洪水在辽河下游阻塞起来。而东北气候相对较低,河流蒸发很慢,于是这些洪水就不断在辽河平原下渗、淤积,形成了大片的沼泽地。
盘锦湿地
先秦到秦汉时期,辽泽主要分布在北镇、黑山、新民、辽中、台安、盘锦所围成的区域内,战国到秦汉在辽东设置的郡县都分布在辽泽之外。三国到隋唐时期,辽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导致原本设置的某些州县也被迫废除。根据文献资料推测,唐朝时期的辽泽祥北扩展到了新民中部,向南扩展到台安和盘锦东北部。辽金元时期,辽泽进一步扩展到辽河以东的沈阳西部一带。明清时期,受到辽河下游改道的影响,辽泽继续向东扩展。明朝万历年间的辽河平原“地下多水患,自驿堡墩台而外,居民绝少,四望无烟,惟芦苇萧萧耳。”
汉代辽泽范围
辽泽的存在和扩展,压缩了辽东地区的耕地面积,导致汉人的生存空间也被压缩了。秦汉时期,可以在辽东设置郡县。唐朝灭高丽后,已经无法在辽东设州县,只能设都护府等军事机构来控制辽东。明朝时期,设辽东都司,辽东只有军户,没有民户。在生产力没有得到实质性进步之前,汉人在辽东耕种、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的。汉人数量较少,导致辽东难以抵抗周边民族的侵扰。明朝时期,辽东三面受敌,防御更加困难。
辽泽的存在,导致中原通往辽东的道路难通。秦始皇远征燕国辽东时,辽泽相对较小,秦军行军、补给都是相对容易的。但隋唐时期,辽泽扩大了,隋唐二代东征高丽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大量的史料足以证明辽泽严重阻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东征,《资治通鉴》记载“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旧唐书·阎立德传》: “从征高丽,及师旅至辽泽,东西二百余里泥淖,人马不通。”
宋朝时期,北宋派遣到金国的使者写下的《奉使行程录》记述,“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日辽河。濒河南北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隋唐征高丽,路皆由此。秋夏多蛟,不分昼夜,无牛马能至。行以衣包裹胸腹,人皆重裳而披衣,坐则蒿草熏烟,稍能免。”
历史上,中原到达辽东的道路都要从南北绕开辽泽。南道过于曲折,里程长,而且不能完全避开辽泽,通行较为困难。北到从辽河上游渡河,道路相对笔直,所以是到达辽东的最佳路上通道。但北道经过了游牧民族地区,在大多数时期被游牧民族控制,中原王朝难以通过。明朝时期,由于朱棣撤销大宁都司,放弃了西辽河之地,导致通往辽东的北道被蒙古所控制,明朝就只能选择走南道。
明朝辽东都司
明朝时期通往辽东的南道基本在辽西走廊之内,这条路虽然沿海,但路宽只有数尺,两边都是高山乱石。夏季,道路经常被红书淹没,车马无法通行。沿途人烟稀少,没有州郡,补给困难。隋朝出征高丽,结果大军刚出山海关就遇到山洪,隋军补给中断,被迫撤兵。由于北道中断,明朝补给辽阳的物资运输就更加困难了。从明朝的一些文献记载来看,原来的北道到达辽阳只需要250里,现在则需要绕700里或者800里。
“臣等尝考全辽山河,自广宁抵辽阳,东西直去仅百五十里,今则三百里而遥;自广宁抵开原,东西直去仅二百五十里,今则七百而遥。盖由旧辽阳、三岔河介在其间,久沦夷地,隔断内疆。是以两河萦萦一水,脉络阻绝,边长难守,防御不便,诚辽左腹心之大患,不可不去之隐忧也。”——李植 “旧辽阳在边外,西行二百里至广宁,东北三百里至开原,地界开、广间,相去五百里。今夹河为塞,迂八百余里。地饶,虏刍牧其中。东北则犯开原,西南则犯广宁,中则犯辽阳、海州,盖辽左腹心之害。”——程开祜《筹辽硕画》
在古代,陆地上的运输是非常不便。古代的基本将河运视为帝国的生命线,北京就是大部分中原王朝的北方边防重镇,因为北京有黄河故道、运河连接,可以通过水运来运输军队和补给。只要是水运能够到达的地区,其控制能力都相对较强,水运无法到达的地区,都因为补给困难而无法强有力控制。而辽泽存在,不仅使得陆运补给困难,连海运补给也困难。
辽泽基本处于辽河下游,尤其是沿海一带更为严重。从山东半岛到辽东,船只难以在辽河入海口一带停靠和登陆,辽河也因为淤积而难以航行。走海路,那最好先运输到辽东半岛,这里没有辽泽之患,但地形崎岖,转为陆运后运输又十分困难。明朝前期,山东曾经运输了不少的物资到达辽东,“辽东阻山隔海,官军俸钞布花,皆仰给于山东十一卫”。但后期,“至成化十三年海运不通,官军绝望”。
明朝有识之士总结辽东的局势“辽东京师左臂也,一面濒海,三面与虏邻,惟山海关通一线之路,与内地相接。舟车商贾之利,岁不能十一焉”。
因为辽泽的存在,使得辽东早期的大城市基本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辽阳,位于辽河平原东侧,海拔为26米,在秦汉时代不属于辽泽地带。唐宋之后,辽泽不断东扩,辽阳也受到了影响。明朝时期,辽阳遭遇到的洪涝威胁愈来愈严重。到了清朝时期,就选择海拔更好的沈阳(海拔41米)作为东北的政治中心。
辽泽的消失是从清朝后期开始的。由于清朝开放了东北的移民禁令,大量的汉人移民东北,辽泽一带的人口增加,人们在这里修建水利工程,疏通河道,排泄洪水,开发耕地,使得辽泽面积开始缩小。清朝晚期,已经在原本属于辽泽的地区设立县,例如1906年设辽中县。新中国建立后,对辽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使得辽河平原的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善,目前,辽泽仅存在于盘锦沿海地区,成为了辽宁著名的旅游景点。
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源,包括中国历代古地图和世界古地图、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地理地图、中国各省的地图大全等,总量达到了380G。对地图感兴趣,可以识别以下的二维码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