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先锋新村小区居民在公共休闲区聊天。记者 何赛格 摄/视觉重庆

4月25日上午8点半,雨后初晴,82岁的张明芬开始用抹布擦拭小区公共活动区石凳、木椅上残留的雨水。

张明芬住在巴南区花溪街道先锋新村小区(以下简称先锋新村小区),也是这个小区的“名人”——只要不是下雨天或特殊情况,她都会拿着清洁工具到公共活动区,要么抹桌子、凳子,要么捡垃圾。她的事迹,还被贴在了小区展示栏。

张明芬为何长期自愿地给公共区域做清洁,这要从这个老旧小区的改造说起。

小区改造,居民有了归属感

先锋新村小区始建于2000年,共有6栋楼房,主要用于安置380户超过1000人的村民。

作为一个修建20多年的小区,它几乎拥有所有老旧小区的通病:建筑风貌老旧、外墙失修掉落、缺乏公共区域、没有休闲设施、消防隐患明显、空中线网杂乱……

在众多问题中,漏水是被投诉最多的。先锋村党委委员艾正明介绍,因为小区修建时防水工艺还不太成熟,导致小区运行约10年后,楼顶就出现较严重的漏水。小区也多次维修过,但资金有限,无法根治。

对于居民而言,先锋新村小区也没有“归属感”。居民王淑碧直言,小区住户不太管小区大环境如何,基本是“自扫门前雪”。

2023年,市住建委启动了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先锋新村小区因为问题突出,被列入整改之列。同年6月,更新项目启动,总投资超过400万元。

2024年12月,改造项目基本完成,包括改造内墙面3000平方米、消防管网550米等。其中,修缮小区屋面防水达2400平方米,投资超过60万元,彻底解决了漏水问题。

最让居民高兴的,是公共休闲区域的改造。以前楼下主要是道路和绿化带,基本没有公共休闲区域。本次改造,通过整治1200平方米的地面,新增了幼儿娱乐口袋公园1个、休闲座椅4套、健身器材5套等。

张明芬特别喜欢这个公共休闲区。她说,自己年龄大了,不适合走远。有了这个公共休闲区,她就可以小区散步、晒太阳,希望它能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

居民自发维护小区环境

这份“希望”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先锋新村小区没有物业,也没有业委会,更没有大修基金等。很多时候维护小区的重担,只有落在党委会、村委会肩上。

但先锋村党委、村委要负责的区域还有很多。为此,党委和村委一直在发动先锋新村小区的党员以身作则,主动维护小区环境。

改造完成后,张明芬看到了小区的变化,主动提出加入小区维护队伍。党员们一开始并不同意老人的想法,但她后来也不告诉谁,自己拿起抹布就干起来。

“有一次我去劝她休息,这些事交给其他人。结果她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环境,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先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玲说。

这也感动了小区的其他居民。很快,维护小区环境的居民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甚至成立了“居民自治小组”,自发划分各自的维护区域。这些队员每天主动捡垃圾、除杂草,还会提醒其他人不要乱扔乱放。

如今,先锋新村小区的居住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不仅楼房外墙翻新了、空中线网没有了,甚至连楼道中一些死角都很难看到垃圾。

但最明显的,还是小区居民的“心”变了。

“以前大家觉得,反正小区很乱,就不想管。”居民李杰说,现在小区很少发生不文明的事情,乱扔垃圾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了,大家都在自觉地维护小区环境。

小区改造为基层自治提供“载体”

先锋新村小区改造,也在无意间促成了邻里间的和谐。

“以前环境乱,大家要么到外面去耍,要么不出门,邻里间走动、交流很少。”居民郑朝群说,这也导致当时小区的矛盾多。

有件事就让她印象深刻:小区有两拨人都喜欢跳“坝坝舞”,但改造前的小区容不下这么多人同时跳,两拨人经常为了地盘吵得不可开交。

小区改造升级后,新增的公共休闲区非常大,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两拨人相互之间越来越熟络,现在还经常一起跳舞。

“现在大家经常到公共休闲区聊天。”郑朝群说,无论是像张明芬这样的老人,还是小区里带孩子玩耍的家长,都会在这个区域聚集,久而久之,公共休闲区的议事亭便成为大家闲话家常、联系感情的地方。

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随之出现:邻里间遇到矛盾,不再大吵大闹,而是到公共休闲区沟通交流。甚至有些居民自家出现问题,在这里给邻里们说后,大家会帮忙出主意。

如今,公共休闲区中的议事亭,已成为小区“议事”的“主体”,更成为小区“基层自治”的载体。

站在先锋村党委、村委的角度,这也为他们收集居民意见建议、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小区公告栏会张贴出居民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情况,其中在“意见收集地点”一栏中,几乎都是“议事亭”。

“现在我们工作人员去先锋新村小区,只需要到议事亭里面逛一下,就能把居民想说的了解个七七八八。”潘玲说。(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杨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