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虽然打的时间并不长,但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日本,都是颠覆国运的重大事件。

既然如此重要,如果当年清政府能够坚定态度,拒绝赔偿,拒绝割地,誓死与日本打下去,日本还会取胜吗?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甲午战争发生的时候,清政府已经到了腐败不堪、亡国亡民的地步,纵使给他再多的时间也无济于事。

哪怕国人想打,清政府的国力也已经支撑不住,失败还是清政府一方。

但提这种说法的人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此战对日本来说同样是到了国力枯竭的状态。



清政府真要坚持下去,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

1895年初,战争已经打了几个月,日本此时无论是从海上,还是陆地上都占据了优势。

北洋舰队被日寇打得溃不成军,乃至最后覆灭,清朝彻底失去了制海权。

日寇的战舰如吉野、浪速号虽有战斗力,但其舰队受伤不轻,急需维修保养。



陆军方面,日寇已经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占据了优势,南北两路夹击便可以威胁天津与北京。

但这是不是意味日寇就可以长驱直入,肆无忌惮了?

日本是一个弹丸小国,这一点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为了此战日本出动了24万的军队,如此数量的日寇占到了全国总兵力的七成。

想要扩大战果,日寇必须继续投入兵力,但如此一来必将摧毁日本的国本。



军舰和士兵的存在,也使得日军的后勤补给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日本实行征兵制,可短时间内想组建一支实力相当的部队恐怕难以做到,且组织出来的部队也需要后勤保障,这对极近崩溃的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负担。

提到了日本经济,就不得不说日本为了这一次作战所投入的财政力量。

甲午战争,清政府赔偿日寇2亿两白银,但这是战后的赔偿。在战争之前以及战争进行的过程当中,日本需要靠自身的财政来支持侵略行为。



为此,日本准备了2亿日元,这一数字的规模相当于日本年度财政收入的两倍。

即便如此,日本也拿不出如此的军费,他需要靠着战争国债来强收日本民间的资产

通过集资日本获得了1.1亿日元,可这依然不够,他还需要向列强贷款。

英国是日本的主要债权方,英国银行向其提供了8000万日元。日本以整个国家的关税为抵押,且要支付5%~6%的高利率。



虽说2亿日元的军费到位,但还不够,毕竟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战事进一步扩大,那么日本经济将会遭受巨大的打击。

国内的基本盘会崩盘,在国际上的信用也会崩塌,想再借债恐怕难于登天,英国也会趁机要了日本的命。

既然英国敢向日本提供贷款,那么英国自然是愿意站在日本一方的。



为了遏制俄国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英国愿意出资鼓动日本发动一场侵华战争。

但英国人的目的也仅仅限于此,并不希望日本扩大战事。

俄国同样存在这样的目的,日本占据了俄国固有的利益,他必须想方设法阻止日本人的扩张。

法国、德国等国家也不愿意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受损,都会对战争提出干预。

日本能够取胜,除了战术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以外,也靠着速战速决。



虽然当时没有闪击战这一概念,但日本讲求速战以弥补国力上的缺失。

如果清政府在这时候执意将战争拖下去,那么,垮掉的不仅仅有满清,更有日本。

军事上,日本能打,但不可能无限的打下去。财政上,日本能支撑,但不可能持续的坚持下去。国际社会上,更是面临着列强的逼迫。

种种证据都显示日本对这场战争是孤注一掷的,只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



如果将时间无限拉长,那么日本获得的利益必将受损,这对于国力即将枯竭的日本来说不是一个好结果。所以,他会想方设法快速结束战争,拿着好处迅速退场。

事实也果真如此,一场打了9个月的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日本拿着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还了英国人的外债之后,剩下的钱全部用于了国力恢复和国防建设。

只可惜清政府不是日本,他们追求的不过是眼前的贪图享乐,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未来没有思索,就这样把胜利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