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些山炮,当真都是山西自己造的?"1930年春天,南京国民政府军事考察团的德国顾问马克斯·鲍尔上校抚摸着太原兵工厂刚刚下线的75毫米野战炮,镜片后的蓝眼睛里写满了难以置信。陪同参观的晋军军官微微一笑:"不仅是火炮,从步枪子弹到炸药引信,如今我晋军所需军械十之八九皆可自给。"考察团成员们交换着惊讶的眼神——在这个军阀混战、各派系军火多赖外购的时代,偏居内陆的山西何以建立起如此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
有枪便是王
1912年,29岁的阎锡山就任山西都督,面对的是一个经历了辛亥革命动荡、财政拮据的落后省份。深谙"乱世有枪便是王"的阎锡山,在上任伊始便对幕僚们说:"欲保境安民,非有自足之军械不可。"这句话成为了山西军事工业发展的根本方针。
阎锡山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始建于1898年的山西机器局。这个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原本只能修理简单枪械,设备陈旧,工匠流失。1914年,阎锡山拨款20万银元进行扩建,从天津、汉阳高薪聘请技师,添置德国车床、铣床等设备。到1916年,改组后的山西陆军修械所已能月产步枪200支、子弹15万发。
曾任修械所技正的张恺在回忆录中记载:"阎督军每月必亲临视察,见新制七九步枪精度不逊汉阳造,当即嘉奖工匠每人现洋五元。其对军工之重视,由此可见。"
还得靠人
阎锡山深知"器械易得,人才难求"的道理。1919年,他创办山西工业专门学校(后并入山西大学工学院),设立机械、冶金、化工等科,学生享受公费待遇,但毕业后必须服务于山西军工系统至少五年。同时,他先后派遣三批共计57名优秀青年赴日本、德国学习兵器制造技术。
这些留学生后来成为山西军工的技术骨干。如留日归来的赵承绶主持设计出晋造冲锋枪,留德的梁敦彦改进了火药配方。阎锡山曾对幕僚说:"送一人出洋,胜购十门大炮。"这种对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投入,使山西军工逐步实现了从仿制到自主设计的跨越。
到1920,阎锡山将陆军修械所扩建为太原兵工厂,下设枪厂、炮厂、弹药厂等分厂,占地扩展至600余亩。与此同时,他实施"军火自给十年计划",系统性地构建完整军工体系。
初见成效
太原兵工厂到1924年已形成完整生产能力。据《山西兵工史稿》记载,其枪厂拥有机器320部,可月产步枪800支;炮厂配备大型水压机,能铸造75毫米至105毫米口径火炮;弹药厂采用德国无烟火药技术,日产子弹20万发。尤为难得的是,1923年该厂成功仿制日本三八式野炮,经测试性能接近原厂货,成本却低三分之一。
曾在汉阳兵工厂任职的工程师李德邻1925年参观太原兵工厂后,在日记中写道:"其设备之新、管理之善,实出意料。炮弹车间竟用传送带流水作业,较之汉阳犹胜一筹。"
阎锡山明白,真正的军工自主必须立足完整的工业体系。他在太原北郊兴建山西火药厂,采用瑞典工艺生产硝化棉无烟火药;在阳泉建立炼钢厂,以本地铁矿炼制特种钢材;甚至投资创办山西化学厂,生产硫酸、硝酸等军工原料。到1927年,山西已形成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军工产业链。
经过十余年发展,到中原大战前夕,山西军工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1930年晋绥军总司令部统计,军工系统共有工人2.1万名,技术人员680人,年产火炮400余门、步枪3万支、子弹5000万发,不仅能满足晋军需求,还可向西北军阀出售获利。
最值得一提的是从1925年起,山西军工统一采用德制规格,实现枪炮弹药通用化。曾任晋军炮兵指挥的周玳回忆:"我军炮弹与缴获中央军德械师火炮通用,此乃阎长官深谋远虑之功。"
兜兜转转
1930年中原大战中阎锡山最终逐利失败,山西军工行业也遭受重创。东北军张学良接管兵工厂,将半数设备被运往东北。但阎锡山1932年重掌山西后,立即着手恢复军工生产。这一次他调整策略,转为重点研发便于隐蔽生产的小型武器,在太原周边山区建立分散的隐蔽工场。
抗战全面爆发后,这些军工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1945年间,山西各兵工厂共为抗战部队提供步枪11万支、迫击炮860门、子弹1.2亿发。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1938年报告中提到:"阎氏所遗军工基础,实为华北敌后抗战不可或缺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