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军工产业,众所周知它是国家重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军事实力的提升、国防安全。这也正应了古代军事家孙武的那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军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为了加快军工产业的发展,在东北大城市哈尔滨建立了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人称“哈军工”。这所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因为这所学校很特殊,一般人进不去,很多都是高干子弟,所以在培养了优秀的人才的同时也出现了害群之马,管理难度较大,学校领导非常头疼。

对此,陈赓大将曾经提出了两点管理方法,后来中央也专门出了规定,用行动规范学校的风气。



一开始,学校的录取制度是比较严格的。包括高干子女,也必须参加考试,在高考成绩合格后才能进入哈军工读书。

而且哈军工的第一任院长陈赓大将也是一个对待工作非常严谨的人。尽管陈赓将军性格比较幽默,但在涉及工作的问题上,他坚持一丝不苟的原则,非常重视对一众高干子弟的管理。他担任院长期间,发现学校里有很多教职工担心得罪这些高干子弟,往往对一些违规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后。他也曾经多次开会公开要求大家干工作要严格认真,不能有马虎的想法,他表示:“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为国家、为党工作的人,平常顾不上教育子女,我们作为学校,要主动担责任。”



但话虽如此,可要落实管理却并不容易,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舌之争,乃至如《高山下的花环》赵蒙生那般“电话打到了前线”……期间有学校领导遇到麻烦,无奈之下找陈赓反映情况。

陈赓听了后,提出了两条管理原则,只要把握好,这些高干子弟就不好多说什么。

第一条就是必须一碗水端平,对所有人都一样,不特殊照顾任何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家找到举报你的理由。

第二条是因为这些孩子是高干子弟,对政治和人事比较敏感,也特别看重面子,所以和他们沟通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有问题尽量单独谈话,别让别人知道,尽量不要当众批评他们。



陈赓大将的这两条原则后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事实证明,他对学校高干子弟的情况非常了解,如果不这样办,学校的教学工作必然会受到较大影响,导致学校成为人事矛盾的发生地,而不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当时学校最重视的就是导弹工程系,因为该系是哈军工里干部子女最多的一个系。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任何学生不准从家里带零用钱和零食到学院,只能按规定领取学院发放的津贴。



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学生在零食方面互相攀比,但廖晖却是一个例外。他是廖承志的儿子,廖承志要求孩子严格遵守规定,但廖晖的奶奶何香凝非常溺爱这个小孙子,经常派人去学校给廖晖送零食。

这件事后来被人提了出来,学院本来想制止,但和其他高级领导沟通此事后,最终决定破例,因为何香凝是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但同时要求廖晖必须把零食分享给同寝室的同学。(直白点有点“呵呵”了)



有的人得到了家里长辈的溺爱,但有的人反而遇到了麻烦,例如林彪和前妻张梅生的女儿林晓霖就是例子。

她也是导弹工程系的学员,但因为亲生父母离了婚,所以她的处境颇为尴尬,和林彪妻子叶群的关系一直不太好。结果在叶群的干预下,林彪办公厅的秘书曾经给学院打电话,要求学院安排林晓霖长期住校,不要回家。

院里领导也不清楚是林彪的意思,还是叶群的意思,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得知此事后,他反复考虑再三,只好安排学校每月给她发放20元营养费,总算化解了矛盾(这又何尝不“呵呵”)。



这些相对来说还算是好处理的事情,从1958年开始哈军工的入学规则变了,从考试入学改为保送入学,结果很多素质比较差的干部子女也进入了学校,管理难度变得非常大。1962年,该校发生了“陈东平案”,陈东平是开国上将陈再道的儿子。

1960年,他保送入学,但进入学校后一直无心学习,很喜欢看“内部电影”,对灯红酒绿、男欢女爱之类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他甚至同敌对特务机关取得了联系,出卖了国家利益。



后来事情被人揭发,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决定开除其学籍、团籍和军籍,接受劳动教养。

此事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开始加强对高干子弟学校的管理力度,取消了部分学校,对部分有必要保留的,加强纪律要求,取得了一些实效。但一视同仁一直在路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