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熟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开国元帅林彪由于晚年犯下的错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他的声誉扫地,还严重影响了女儿林豆豆的前途。
林豆豆在父亲林彪去世后,生活状态越来越糟,甚至到了没钱治病的程度,正在这时,一个身份特殊的人帮了大忙,出钱让她买药住院,使林豆豆得以痊愈。
众人在知晓此人身份后,纷纷感慨这是“相逢一笑泯恩仇”,林豆豆本人更是感动至极,直言万万想不到自己能收获如此善意。
林豆豆在父亲林彪生前和死后,生活差距究竟有多大?究竟是谁帮她治好了重病?旁观者又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呢?
父亲尚在时的林豆豆,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从1944年在延安出生后,她的个人境遇可谓一路向上走。
由于是家中第一个孩子,父亲林彪和母亲叶群都对林豆豆十分宠爱,林彪虽然平日里不苟言笑,但他对女儿的疼爱,从林豆豆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豆豆”只是小名,因林彪喜欢吃炒黄豆补充营养而来,林豆豆正式名字是“林立衡”,“立”即“立场坚定”,“衡”即“均衡发展”。
林彪给女儿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林豆豆将来能够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为了实现对女儿的培养目标,林彪刚柔并济,管教虽然严厉,呵护却也不失温情,林豆豆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战场的磨砺教育下,一点点成长为了父母期待的样子。
林豆豆早在一岁时,就经历了生死险境,那是1945年,林彪率大军远赴东北建立战区,尚在襁褓之中的林豆豆,也跟随着父母进入了东北地区。
为了保护女儿,林彪特命心腹警卫员董科生看着林豆豆。
董科生怕行军路上照顾不周,就雇佣了一个当地挑夫,用扁担挑装着林豆豆的箩筐,走在部队的末尾。
一天部队夜行,林彪所部突然被日寇残军偷袭,虽然这股散兵游勇很快便被我军歼灭,可随行的挑夫受了惊吓,扁担直接脱手,箩筐滚出了二十来米。
董科生见大事不好,连忙扑到了箩筐底下,稳稳接住了林豆豆,这才让孩子免于受伤,直到多年后,林豆豆都记得“董叔叔”的恩情,对他很是感激。
部队顺利到达东北后,董科生前去一线战场奋勇杀敌,林豆豆则被送到了大后方,在母亲叶群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林豆豆的孩提时代,是在东北战区度过的,她刚记事的时候,父亲林彪正在建立不世奇功,取得辽沈战役等一系列辉煌胜利。
随着父亲在军中威望日重,林豆豆在大后方受到的待遇,也和普通孩子不一样,当地百姓在知道林豆豆是“林总”的女儿后,都会主动把家中最好的东西让给她。
新中国建立后,林彪一家从东北搬到了北京,林豆豆也跟随父母,来到首都开始了新生活,林豆豆为人聪明伶俐,活泼开朗,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都特别喜欢她。
当时的林彪,身体状态已经急转直下了,为了保持健康,他先去苏联疗养了一阵子,回国后又搬进了中南海条件最好的毛家湾。
父母再度搬家,林豆豆自然也跟随着爸爸妈妈,在中南海毛家湾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到了入学的年纪,她轻松进入北京最好的学校,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十八岁那年,林豆豆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工程系,后来因为学习成绩和个人兴趣的原因,在大二的时候转到了文学系。
毕业之后,林豆豆顺风顺水地被分配到了北京最好的报社,从事编辑和撰稿工作,此时的她有开国元帅父亲,有宠溺自己的母亲,人生满是甜蜜。
林彪虽然公务缠身,身体也特别不好,可对女儿的关怀一如既往,在阅读和写作等方面,林彪经常给予女儿精准指导。
林豆豆在成为报社撰稿人的初期,每写一篇稿子,都要交给父亲过目,林彪百忙之中不忘给女儿看稿,给林豆豆的稿子提了不少中肯意见。
林豆豆对父亲的修改意见十分敬服,不但全部听取,还将父亲的指导要点写在笔记本上,时不时回顾重温自我提升。
在林彪手把手教导下,林豆豆文笔越来越顺,文采越来越好,逐渐成为了单位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金笔杆”。
1962年,林豆豆发表了通讯稿《董叔叔》,讲述了董科生解救自己性命的往事,在读者群体里引起了极大反响。
看着女儿的作品好评如潮,林彪打心眼儿里高兴,他特意把这篇文章从报纸上剪裁下来压在办公桌玻璃下,由于看不清字迹,他专门让勤务兵朗读给自己听。
相比林彪大方“炫女”,叶群则显得低调许多,甚至十分谄媚。
毛主席曾对林豆豆的文章大加赞赏,这让江青心里很不痛快,故而在一次聚会上,特意对比起了林豆豆和李讷。
叶群听出了江青的弦外之音,心里一惊,连忙打圆场,声称林豆豆的才华无法与李讷相提并论,紧接着,叶群又拍了江青一通马屁,这事儿可算过去了。
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对林豆豆造成任何实质影响,她依旧是开国元帅的女儿,单位里万众瞩目的金牌撰稿人,不久之后,林豆豆顺利入党,所有人都觉得她前程远大。
可就在1971年9月,一切都变了,林彪叶群夫妇十分不光彩地死去了,林豆豆身为两人的女儿,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巨大影响。
为了自保,也为了将来的发展,林豆豆在面对调查人员审讯时,说父母“自绝于党和人民”,她口口声声说父亲林彪“罪有应得”,至于心里怎么想,只有自己知道了。
好在毛主席对林豆豆的喜爱和关心一如既往,特意强调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让调查人员不要为难无辜的人。
在毛主席的关怀照拂下,林豆豆最终免于被批斗,还顺利和男友成婚了,只不过人人羡慕的报社工作,终究还是因为身份敏感,没能保住。
婚后第二年,林豆豆被调到了郑州,在当地汽车厂从事车间流水线工作,他的丈夫是学医出身,故而被分配到了当地医院。
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巨大落差,林豆豆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被“下放”到贫困的农村地区卖苦力干农活儿,已经让她特别感动了。
林豆豆工作认真为人踏实,她的丈夫也一样,最是本分憨厚,这对夫妻隐瞒着出身,就这么过上了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新的磨难又找上了林豆豆。她遗传了父亲的肠胃疾病,早年病情还不严重,等到年岁见长,病痛越来越不堪忍受了。
林豆豆的丈夫就在医院工作,可两口子生活清贫,根本没什么积蓄,拿不出住院治疗的钱。出于无奈,她的丈夫只能将医院剩余药品带回家,胡乱吃些止痛药。
这样治标不治本乱用药,病情不越来越严重才怪,很快,林豆豆便面容憔悴瘦骨嶙峋,整个人都快要支撑不下去了。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到来的人,让林豆豆的病有了转机,这个人既是她的故友,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她的仇人。
1985年的某个工作日,林豆豆正在车间干活儿,突然听到厂长说,有“大领导”前来视察。她凑到前排看到领导的脸,顿时百感交集。
这位“大领导”,正是刘少奇和王光美的儿子刘源。
曾经的林豆豆,对刘源很是熟悉,他俩从小一起在中南海长大,是儿时的玩伴,只不过由于林刘二人日后决裂,两人便渐行渐远了。
“文革”时期,林彪曾主持过对刘少奇的批斗大会,刘少奇王光美夫妇最终被“下放”,跟林彪的打压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虽然林豆豆没有加害过刘源,但他跟随父母在农村过了不少苦日子,很大程度上是拜自己的父亲所赐。
由于林豆豆在“文革”期间,举家从北京搬迁到了郑州,故而关于故友刘源的消息,她只能通过报纸知晓个大概。
林豆豆知道,刘源从公社副主任干起,一步步从基层进入了市领导班子,现在已经是郑州副市长了,如今的两人,无论身份还是个人状态,都天差地别。
想到父亲林彪当年对刘少奇的批斗,林豆豆生怕刘源认出自己,想办法为父报仇,于是赶紧后撤往员工堆里躲。
谁知刘源发现并认出了林豆豆,他是一个心胸宽广、善恶分明的人,并没有计较父辈的前尘往事,而是拉着林豆豆的手叙话儿时情谊。
面对刘源的友好态度,林豆豆受宠若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刘源看到儿时的好友如此伤感,也不免跟着落下泪来。
刘源仔细观察了林豆豆一番,发现昔日青春靓丽的她形容枯槁,满脸病容,连忙询问原因,林豆豆也不瞒着他,直言自己身患严重胃病,苦于没钱治疗。
刘源听完这话,当机立断,马上安排林豆豆去北京治病,医药费和住院费自己全包,林豆豆万万想不到他会如此以德报怨,只是拉着他的手流泪,说不出一句话。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名医诊治下,林豆豆的胃病很快痊愈了,林彪女儿和刘少奇儿子“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逐渐流传开来。
没过多久,王光美也知道了这件事。她对儿子的善举十分赞赏,得知此事后没有多言,只是说了四个字:“理应如此。”
刘源对林豆豆的帮衬还不止于此,在他的安排下,林豆豆一家成功从郑州搬回了北京,林豆豆干回了老本行,在一家杂志社找到了一份杂文撰稿的工作。
林豆豆以“路漫”为笔名,在杂志社干了十来年,最终于2002年正式退休,她的退休生活和其他北京老太太别无二致,每天去公园溜弯儿,守着老伴儿过清闲日子。
当年被解放军战士一路呵护的小娃娃,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和她一起变老的,还有许多革命领袖的后代,李讷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毛家和林家、刘家在北京举行了聚会,席间林豆豆主动向刘源和李讷敬酒,并表示干下这杯酒,父辈的恩怨也就随风而去了。
刘源和李讷应承了这份盛情,三人痛饮了满杯,酒过三巡,李讷还回忆起了母辈攀比女儿的往事,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我党革命领袖们,生活中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子女更是如此,由于父辈的光环,他们的人生高起点开始,又经历了许多波折,老来终究还是归于平静。
林彪和刘少奇的功过是非,以及两人针尖对麦芒的关系,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如今后代能够捐弃前嫌互相扶持,二位若是泉下有知,想必也会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