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天价关税更匪夷所思的事诞生了:韩国申请了饺子专利!
4月8日,必品阁品牌,成功在美国申请到了“14道褶子”饺子的外形专利。
这也就意味着,所有想在美国卖这种形状的饺子,必须给韩国人交专利费。
这回不用喊口号,咱们自己人直接火力全开,国产速冻饺子销量一夜暴涨78%,韩国品牌份额惨跌到只剩3%。
偷文化,偷得如此明目张胆!
从泡菜、端午到汉服、活字印刷,小偷国的算盘,噼里啪啦响了多少年?
韩国的“文化盗版”
韩国最近的这个行为虽然让我们嗤之以鼻,不过之前类似的事件就层出不穷。
甚至还曾将节从“Chinese New Year”改名为“Lunar New Year”,尽管这并没有直接改变世界的认知,但却悄然侵蚀了春节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地位。
而这一“文化渗透”似乎并没有结束。如今,他们将目光转向了中国的另一大文化符号——饺子。
饺子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包饺子,那是对新一年的祈愿,是团聚的象征,是浓浓的家国情怀。
却没想到这一切竟然成了韩国品牌必品阁眼中的“商业机会”。
必品阁并非一开始就做饺子,最初,他们是以“拌饭”起家的,韩式拌饭一度成为他们的招牌。
正如所有商业巨头一样,看到市场机会,他们迅速调整了战略。
饺子作为全球知名的传统食品,成了他们扩展市场的绝佳选择。
但并没有直接照搬中国的做法,必品阁却想出了一个“独特”的方式,通过申请专利,将饺子的外形“包装”成自己的创新。
必品阁的“偷家式创新”:饺子也能卖“高端”
必品阁的饺子,与普通的中国饺子有一些区别。
它的饺子比传统饺子大,个头足足是普通饺子的两倍,包装上也标榜“高端”。
这种“大而美”的设计,迅速抓住了全球消费者的眼球。
更巧妙的是,必品阁将其饺子包装成“MANDU”(即韩式饺子),为的是让这种饺子摆脱“中国元素”,变成一个“全球化”的美食品牌。
但关键在于必品阁并没有像传统的中国饺子那样,强调它的中国文化背景。
相反他们通过明星代言,打造“韩式饺子”高端形象,成功地让全世界都开始接受这种“大个头饺子”。
这个战略的成功,除了包装的巧妙外,还依赖于必品阁背后的“强大背景”:CJ集团。
作为韩国的食品界巨头,CJ集团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让必品阁的饺子迅速在全球开花结果,甚至打入了中国市场。
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保卫战
面对韩国品牌的这一“文化偷袭”,中国人怎么能坐视不理?
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海外市场,反应迅速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倾向于支持国产饺子品牌。
仅仅在韩国品牌宣布专利的第二天,国产品牌的销量猛增,涨幅高达78%。
在中国市场,韩国品牌的份额几乎降到了谷底,国产品牌的“王饺子”开始成为家庭聚餐的新宠。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自信表达。
饺子不仅仅是一个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中国品牌的迅速反应,正是对这种文化的捍卫。
消费者们纷纷用自己的购买力表达:我们的传统美食,不能被随便拿来当作他国的“发明”!
而中国品牌的反击,不仅仅体现在市场销量上,更在于文化输出上。
比如,喜家德等品牌,开始通过在海外推广中国“家文化”和“孝道文化”,将饺子与家庭温情和代际传承结合起来。
他们不仅仅是在卖饺子,更在推销一种文化,一种属于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谁能守住文化的“底线”?
全球化的浪潮让各国文化互相交融,也让文化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本国文化不被“借用”甚至“窃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有着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之一,显然不能让这种“文化抢占”行为继续蔓延。
我们看到,不仅仅是饺子,韩国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打着“韩式文化”的旗帜,试图将中国的文化符号归为己有。
而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商业手段加大文化的输出,保护自我文化的独立性,正成为未来文化产业的一大课题。
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
中国的文化保护不仅仅停留在国内市场,它已经开始走向全球。
从喜家德的“家文化”到饺子文化的申遗,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意识到,保护传统美食的同时,也是在捍卫国家的文化自信。
而这场文化博弈,才刚刚开始。
面对未来,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中国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捍卫自己的文化根脉;
让世界知道:我们的饺子,绝不仅仅是一道美食,它代表着五千年的文化与智慧,任何人,都不能轻易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