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即痛苦” 是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颇具深意的一个观点,人们往往被“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时间奴役:懊悔过去、担忧或期待未来,却逃避当下。

时间不仅引发了人们心理上的痛苦、阻隔了人们的成长和心灵的自由与解脱。唯有全然地活在当下,才能终结时间的心理投射。


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时间“并非物理意义上的钟表时间(如年月日等),而是指人们心智所制造的”心理时间“——即对过去的记忆、对未来的投射,以及通过比较、期待、悔恨等思维活动构建的”时间感“。

这种心理时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的幻象,它让人无法真正活在当下。


一、时间引发心理上的痛苦,唯有全然专注当下,才能解决负面情绪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的心理痛苦几乎都源于对心理时间感的依赖、痛苦的本质是人们的心智通过时间感制造的分裂——将真实的“当下此刻“切割为”过去“与”未来“,从而让人失去与生命本质的直接联结。

对记忆的执着,使得人们时常为过去懊悔;对目标的追逐,使得人们时常担忧或期待未来;比较的思维模式使得人们时常用过去衡量现在,或用理想化的未来否定当下。使得人们无法摆脱时间的框架。

真正使人感到痛苦和烦恼的事情,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瞬间,但人们往往习惯于用无数的瞬间为之懊悔或难过。

人生即欲望,欲望达成后所能得到的满足往往是短暂的瞬间,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欲望,但人们往往习惯于用无数的瞬间去期待和憧憬每一个欲望。

因此,人们如果活在时间的维度里,被时间奴役,时间即痛苦。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全然地活在当下是超越痛苦和欲望的关键。彻底觉察当下,停止对心理时间的认同,当心智开始停止制造“时间感“,痛苦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便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在这种纯粹的当下中,人会体验到一种超越时间的“寂静“,从而摆脱心理上的痛苦和各类负面情绪。

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就强调:“至高境界的人自己的心当成一面镜子一样,不刻意追求外物,但也不刻意排斥,保持内心的虚静,让事物自然来去。事情来了就应对,事情过后则放下,恢复成空。因此他的心能顺应当下,永远不会损伤。”。

前事不滞,后事不迎,极度专注当下,放下自己的各种执着,让事物自然来去,才能摆脱欲望、痛苦、恐惧和焦虑等情绪的困扰。


二、对时间的依赖阻碍了人们的成长,真正的改变只能发生在当下

真正的改变只能发生在当下此刻。但人们时常认为时间会带来改变,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变得更好或问题将会自行解决。这种逃避现实、拖延成长和对时间的依赖的态度阻碍了人们当下的行动。从而导致问题不断积累,痛苦也日益加深。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强调,人们总以为时间会带来改变和和谐,人们最喜欢玩的逃亡游戏,就是发明了 “未来”,总认为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但实际上时间并不会带来任何安乐和富足,人们必须停止这种渐进的想法,在当下此刻开始改变。


与此同时,对过往“已知”的依赖和执着,也是人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经验、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等过去形成的“已知“阻碍了人们看到和接受新的事物、思想和观点,是人们认知提升和自我发展的最大阻碍。

唯有摆脱过去的束缚,人们才能真正的成长、真正地生活。


三、对时间的依赖阻碍人们心灵解脱和觉醒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实相在刹那中发现,对时间的依赖阻碍了人们心灵解脱和觉醒,真正觉醒须在当下,人们要停止用"收集贝壳"的心态对待精神成长。

存在永远在于当下,存在是最高形式的彻变。

克里希那穆提的这句话强调了存在的当下性,大意是真正的存在不是存在于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幻想中,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个当下的瞬间。只有当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体验、感受和行动中,全然地觉察,放下评判、分析或操控,才能让意识如明镜般映现当下的完整实相,触及到存在的本质,而非被思维切割成碎片。


真正的“彻变”是指心智在当下觉察中自然发生的质变,一旦心智在当下觉醒,个体停止用思维定义自我、摆脱时间的束缚和时间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超越了好坏顺逆和主客等二元对立,意识回归本然状态时,这种觉醒状态即是“存在的圆满”。

克里希那穆提强调,真正的觉醒不是通过时间中的渐进积累实现的,而只能在当下的日常活动中彻底觉知中直接发生。

这种观点不仅颠覆了传统“修行需循序渐进”的认知模式,也暗示实相和修行不在深山禅坐中,而是在日常平凡的活动中,将灵性拉回人间烟火。

美国哲学家波西格也提出类似的观点,他倡导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做家务等平凡的活动中保持觉察、专注和正念,从而让平凡的事物或活动展现出非凡的光芒。


克里希那穆提的“当下彻变”与禅宗的“顿悟”、“当下即是“类似。但克里希那穆提拒绝任何刻意的方法(如坐禅等),认为连“追求开悟”的动机都会成为障碍。当人们刻意地通过某种方法,刻意努力追求某种境界、结果或某一种状态时,就如同心有所住了。

道心之中就是空寂,它不是来自思想,而是来自觉察,它是没有冥想者的真正冥想。克里希那穆提通过这句话强调:“内心没有过多的杂念、欲望和纷扰,呈现出一种空灵、宁静的状态,这才是与道契合的心灵状态或境界。当不再有刻意的追求和努力,是一种完全自然、自发的心灵状态,这才是真正与“道”合一的冥想境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