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许继慎出生于安徽六安一个书香世家。1921年,他参与创建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与徐向前、陈赓等成为同窗。在黄埔期间,他以优异成绩成为青年军人联合会骨干,参与两次东征,在淡水、棉湖战役中崭露头角。1926年北伐战争中,他担任叶挺独立团二营营长,率部攻克平江、汀泗桥、贺胜桥,在贺胜桥战役中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被誉为“铁军之胆”。
1927年5月,许继慎率部击退夏斗寅叛军,在武汉保卫战中再次重伤。蒋介石曾以独立师师长职位诱降,被他严词拒绝。这位26岁的黄埔名将,在大革命洪流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军事天赋与政治定力。
1930年3月,许继慎奉中央之命赴鄂豫皖苏区,将分散的鄂东北、豫东南、皖西红军整编为红一军,任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兼红一师师长。他提出“飘忽战略”,率部半年内歼敌7000余人,使红一军从2300人发展到5000人。1930年12月,他指挥红一军在六安香火岭战役中以少胜多,歼敌3个团,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围剿”。
在战术上,许继慎首创“围点打援”战法。1931年3月双桥镇大捷中,他率红十一师与红十师协同作战,采用“正面突击+侧翼迂回”战术,全歼国民党第三十四师,活捉师长岳维峻,缴获山炮4门、迫击炮10门,开创鄂豫皖红军首次全歼敌军整师的先例。此战被毛泽东称为“运动战典范”,其战术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苏家埠战役。
1931年4月,张国焘进入鄂豫皖苏区,推行“左”倾冒险路线。许继慎坚决反对其“远离苏区、攻打安庆”的错误计划,主张巩固根据地。这一立场触怒了张国焘,加之国民党特务伪造“许继慎通敌”信件,他于1931年10月被逮捕。
在白雀园公审大会上,许继慎被酷刑折磨得奄奄一息,仍怒斥张国焘:“你借肃反之名剪除异己,祸害革命!”。11月,他被秘密杀害于光山新集,年仅30岁。同时遇害的还有红一军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红十二师师长陈赓尧等大批干部,鄂豫皖苏区团以上干部损失达70%。
徐向前在回忆录中痛心写道:“许继慎的牺牲,是鄂豫皖红军不可估量的损失。他的军事才能远超同时代将领,若能存活,必成元帅之选。”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为许继慎平反,恢复党籍并追认为烈士。1989年,他被中央军委列为33位军事家之一,与朱德、彭德怀同列。其军事思想在鄂豫皖苏区留下深远影响:
- 战术创新:双桥镇大捷的“围点打援”战术被徐向前继承,1932年苏家埠战役中,徐向前运用此战法歼敌3万,成为红军战史经典。
- 建军理念:许继慎提出的“集中指挥、分散游击”原则,为红四方面军正规化建设奠定基础。
- 群众路线:他在英山战役中发动2000余名农协会员配合红军,开创“主力作战+地方武装”协同模式。
许继慎的悲剧折射出苏区肃反扩大化的惨痛代价:
1. 政治斗争凌驾军事:张国焘为巩固权力,将肃反异化为排除异己的工具,导致鄂豫皖苏区元气大伤。
2. 缺乏法治程序:白雀园肃反中,仅凭口供定罪,数千名干部未经审判遇害,破坏党内民主。
3. 人才断层:红四军12个团级干部仅存2人,直接影响后续反“围剿”作战。
许继慎短暂的一生,犹如流星划过中国革命的夜空。他的军事才华在鄂豫皖苏区绽放光芒,却因党内斗争过早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