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座城市的前景与活力
“青和力”是一项重要指标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
海淀区以一场“青春向海·积淀未来”
Hidea海淀五四青年人才创新大会
向世界展示了拥抱青年人才的决心
会上发布的
海淀区试点建设
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十条措施
如春雨般
滋润着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这一被称作“海淀十条”的政策组合拳,聚焦人工智能等领域青年科技人才,打造覆盖“安居保障、事业发展、吸引集聚、文化休闲”全方位立体式服务矩阵,构建“初创培育—成长加速—领军发展”三级创新创业扶持体系,真金白银,真情实意,为青年人才铺就成长坦途。
“安居保障”彰显城市温度
年轻人为何选择海淀?三山五园的厚重历史、中关村的创新脉搏、科技园区的产业生态……若问100位青年,定能收获100种心动理由。如今,一个共识正在形成——海淀正用实实在在的安居保障,为青年人才托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青年公寓专项配租加上最长6年周期的租金梯度折扣优惠,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切实的生活保障,更是与这座创新之城共同生长的归属感。” 北京中关村学院博士生成奕霖表示。作为多模态大模型研究者,他对海淀新出台的安居政策充满期待。
据了解,海淀区此次创新推出的安居政策,面向海淀区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企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最长6年的青年公寓租金梯度优惠。未享受青年公寓且符合条件的,可申领连续12个月的租房补贴。
“海淀的安居政策像一份‘入职礼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王磊感慨。他所在的实验室与多家AI企业有合作,不少同学已开始关注政策动向: “连续12个月的租房补贴,以实实在在的支持,让我们更专注职业发展。”
申请者通过企业统一提交需求,区级相关部门审核,实现“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这种“政策未行、服务先行”的细节,让北京中关村学院博士生刘丹旭感受到诚意: “海淀不仅给‘面包’,还给我们融入这座创新之城的‘钥匙’。”
“政策设计既考虑人才扎根初期的经济压力,也引导其逐步融入城市发展节奏。我们不仅要让青年人才‘落下脚’,更要让他们‘扎下根’。” 海淀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业支持”激发创新活力
“创业管家服务对我们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太重要了。” 共绩科技CEO付智举例说,公司在办理某些资质认证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联系相关部门, “如果有人能帮我们‘敲门’,对年轻团队是极大的帮助。”
在海淀,像付智这样的青年创业者正迎来全方位的创业支持,“创业管家+资金支持+空间保障+成果转化”的四维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们计划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根据创业者所处领域和阶段,提供精准化服务。”
最让创业者们振奋的是资金支持政策。 “‘海淀十条’中,最高5000万元的科技人才贷和百亿元科技成长基金,对轻资产的科技初创企业来说就是及时雨。” 阿丘科技创始人兼CEO黄耀表示。作为2022年“海英计划”创业领军人才,他认为这些金融支持政策能有效化解团队前期研发的“资金焦虑”。
“从创意萌发到产业化的每个关键节点,都有相应的支持措施,这些政策就像为创新者搭建的‘护航网络’。” 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全国人工智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申建,更多青年科研人员的成果有望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人才引育”构筑发展高地
让人才“引进来、育起来、活起来”。海淀区发布一批人才引育项目,聚焦人才引进、项目支持、实习机会三方面,构筑“近悦远来”生态。
在实习机会方面,海淀区每年将建设300家“海淀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汇集不少于5000个实习岗位,为海内外高校学生按需匹配科创领域头部企业、重点科研机构的实习机会,满足其学习成长需求,并对参加实习的高校学生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
“实习岗位可以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积累,让我们了解企业落地的项目是如何运作的。” 刘丹旭说。她特别期待通过“海淀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接触到头部企业的实际项目。
黄耀对此非常认同: “毕业生刚进公司往往有较长的适应期。如果能建立校园和企业间的实习机制,我们很愿意招聘更多实习生。” 他表示,公司正处于扩张期,急需年轻力量加入。
成奕霖特别提到: “这项政策相当于打开了通往产业核心地带的快速通道。当同龄人还在实验室调试算法时,我们已能在头部企业参与具身机器人感知系统开发,或进入重点研究院接触上亿参数的训练实战。”
在人才引进方面,海淀区提出为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的应届毕业生、留学回国人才、外埠人才办理引进落户。符合工作居住证政策条件的青年科技人才,入职满3个月即可办理。 “这些政策让我坚定了扎根海淀的信心,也让我感受到了海淀的诚意。” 王磊说。
海淀区还将优化人才项目支持体系,重点关注国际创新创业赛事获奖项目,落地海淀的青年科技人才或项目团队核心成员(创始人),经认定,可纳入区级人才项目“海英计划”,享受50万元-100万元发展奖励资金及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
“这些支持政策对初创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付智表示, “我们正密切关注申报指南发布,并将积极准备相关材料。”
“文化休闲”提升生活品质
城市因青年而兴。在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中,海淀区与青年人才同向同行、相互成就,正通过完善的文化休闲配套,让这片创新热土更具宜居魅力。
让人才生活更便利,是海淀的暖心之举。一张小小的“Hidea”人才卡,承载着这里对青年人才的关怀。海淀区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企业的应届毕业生们,将收到这份特别的礼物,享受出行、休闲等全方位的便利。
“看到新出台的‘Hidea’人才卡政策,真的很期待!” 成奕霖说,他特别关注人才卡中的出行礼遇, “市政交通一卡通搭配共享单车免费骑行卡的组合设计很贴心,能帮我们节省不少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做更多有意义的科研工作。”
“‘Hidea’人才卡中的休闲娱乐和持续上新的优惠福利,可以让新员工在紧张工作之余,也能享受海淀丰富的文化生活,这种关怀会让人更愿意留下来。” 付智说。
让人才交往更有活力,是海淀的另一份用心。即将焕新升级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将成为青年人才交流的新地标。这里不仅有文化的滋养,更有娱乐、健身、餐饮等多元体验,成为一个创新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产业论坛、创业赛事,将为青年人才搭建起思想碰撞的舞台。
“海淀的创新基因已经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 成奕霖说,这里既有顶尖的科研平台,也有充满活力的交流空间;既有严谨的学术氛围,也有温暖的人文关怀。这种独特的创新生态,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后浪”在此汇聚。
看,在中关村的写字楼里,年轻的创业者们正在为梦想打拼;在高校实验室中,青年科研人员正在攻克技术难关;在科技园区,创新的火花正在碰撞迸发。这些奔涌的“后浪”,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属于海淀的青春故事。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
海淀与青年人才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沃土上
“后浪”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
推动海淀继续以“头雁”姿态
领跑人工智能赛道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记者:李平
编辑:旭日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