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渤海潮声与昆仑风吟遥相呼应,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山海之谊”正在书写传奇——从脱贫攻坚时“心手相连 共赴小康”的庄严承诺,到巩固拓展期“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铮铮誓言,天津津南这座浸润海河灵秀的活力之城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的使命,将发展的火种引向昆仑北麓的策勒大地。
5567.88万元的区级资金、3.531亿元的产业帮扶资金、156名援疆干部、1903.12万元的社会捐助……“十四五”期间,来自津南的汩汩暖流让荒漠里长出灿烂春天,在山海间架起坚实桥梁。
津南与策勒的故事,不只是对口支援的实践样本,更是一场关于信仰与热望的双向奔赴——津南的担当、策勒的蜕变,共同见证着一个真理:山海虽远,难阻同心;“疆”来可期,大道如虹。
赋能产业振兴
海河南岸的晨雾刚刚散尽,昆仑北麓的朝阳已为大漠镀金。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3号风口”的策勒县阿日希村,3000亩枣林如翡翠般镶嵌在沙海边缘,铺展出一幅绿进沙退、产业生金的壮丽画卷。
看着眼前的一株株枣树纷纷萌芽抽枝,年逾古稀的“沙漠种枣人”李鹏心里装着对丰收的憧憬,脸上写满成功的喜悦——作为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扎根村子十余载,带领村民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下了5万棵防护林木和80多万棵枣树,将3000亩沙丘变为“春有绿、夏有花、秋有果”的生态型标准化红枣种植示范基地,不仅为阿日希村筑牢生态围墙,更让村民们逐渐富裕起来。“当年这里风沙大,连走路都是进一步退半步,现在枣树成了防风墙,沙丘成了聚宝盆。”李鹏说。
阿日希村村民买提萨依木·买提亚森见证了沙丘变枣园的过程,如今他和妻子都在枣园上班,每个月两个人收入有5000多元。“比起早年当羊倌,来枣园上班工作更稳定,日子也越过越美。我们从心底里感谢李大哥,只要我们还能拿得动坎土曼(一种铁制农具),就跟着李大哥干。”买提萨依木说。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李鹏表示:“我的红枣产业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多亏了津南区援疆工作者在关键节点上的支持和帮助。”
时间回溯到2018年秋天,为了解决红枣附加值低、收购商压级压价等问题,李鹏投资在阿日希村建起了一座红枣初级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万吨,企业还同时创新研发出枣泥、枣酱、冻干枣片、高品质枣粉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了红枣的附加值。“产量增加了,品种丰富了,附加值也提升了,当时摆在我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产品的知名度不高,难以打开市场。”李鹏说。
援疆干部通过走访了解到企业需求后,津南区投资启动了“策勒县农特产品电商扶贫项目”。津南企业天津万商网盟科技有限公司在对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的情况进行调研后,组织专业团队为企业提供人员培养和技术指导,并帮助企业搭建了企业淘宝平台“沙漠枣业企业店”。自启用以来,该平台运营平稳向好,企业店铺等级已达4钻,店铺好评率99.25%,企业的线上销售额逐年提升,累计销售额100余万元。同时,企业还在天津设有700多平方米的电子商务运行平台,不断拓展线上业务范围,目前已建立起覆盖抖音、快手、微信等众多平台的线上销售矩阵。在帮助企业做好线上推广的基础上,津南区援疆人员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津洽会等线下活动,并协调相关部门提供门店,将新疆沙漠枣业的产品引入津南,帮助企业打开市场。
津南区的雪中送炭让沙漠枣业突破瓶颈,不断发展壮大。如今,企业已发展成为集红枣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实行的“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科技+农户”的运营模式,十余年来累计用工20万人次,当地百姓年收入从2009年的2173元提升到2023年的18933元。
当红枣产业为策勒县铺就“绿洲生金”之路,一座矗立于沙漠边缘的现代化工业新城——策勒天津工业园区,正以另一种姿态诠释着产业振兴的多元可能。
站在315国道旁远眺,占地3000亩的天津工业园区如同一艘“产业航母”,在沙海中劈波斩浪。谁能想到,这片年降水量不足35毫米的土地在2009年前还是荒无人烟的戈壁。2017年,当津南区接过援疆“接力棒”时,园区仅有一家规上企业在黄沙中孤独守望。
津南区援疆干部深知,产业振兴才是推动策勒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于是,多年来,一批批援疆干部以天津工业园区为载体,一方面不断优化产业聚集区空间布局,陆续打造了津和数字电子产业园、津和农业园、津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一方面先后奔赴广东、浙江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援疆干部与策勒县委、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策勒县先后开展展会招商9批次,已有11家企业落地投产,投资总额3.12亿元,其中5家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如今,天津工业园区发展规模达到4.90平方公里,工业企业达64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0.2亿元,实现了农林特优势资源精深加工,矿产建材、纺织服装、智能制造、光伏发电并举的产业集聚,成为带动策勒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招商引资,2025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策勒县天津工业园区升格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园区的发展壮大凝聚着津南援疆干部的心血,更承载着策勒人对富庶繁荣的期望。
当塔克拉玛干的落日为枣林镀上金边,工业园区的流水线奏响新时代的驼铃,津南援疆干部仍然在策勒大地上续写着产业帮扶的故事。绿洲在延伸,产业在生长,希望的种子已在沙海萌发——它们终将在奋斗的春风里,长成参天的奇迹。
浇灌智慧新芽
“喂,文霞姐,‘苗孩子’齐刷刷地破土出芽儿了!”收到了津南新村党支部书记古丽拜合热姆·艾克木的好消息,津南援疆干部张文霞随即奔向设施大棚,研究种苗移栽的事宜。
经过张文霞的筛选,这批由天津金谷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种苗扎根在了昆仑山脚下,囊括了津育306、津育18等神农、宏程品牌的7个品种,既实现了津南良种的“开疆拓土”,也孕育着津南新村“土地生金”的希冀。
张文霞是津南区农业发展战线上的一名尖兵,怀揣着援疆热情和农业技术的她,于2023年5月踏上了对口支援之路,在“把脉”了当地水质条件和自然环境后,她与天津市的多家种子公司长期“对话”,陆续引进了沙窝萝卜、葛沽萝卜、黄瓜、大白菜等100多个蔬果品种,一改当地只种西红柿、辣椒这样“一红一绿”的种植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迈出了她“第二人生”的首步。
然而,砂质土不保水、不保肥、不保温,面对如此棘手的土壤特性,张文霞开出“良方”——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增效、增施有机肥、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尤其是津南区投资支援了一批智能水肥一体机后,她更是着眼于参数设计与水肥配比,让田间管理简化成“一键触达”,实现了作物的精准滴灌和养分的合理分配,为传统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良方”怎么用?良师指点是关键。2023年,张文霞农技专家工作室挂牌成立,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和设施,促进新品种、新技术和生产模式的快速落地。张文霞以实干促实绩,累计种植试验示范田70亩。她还主动请缨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组织专题讲授、现场教学、技术指导等百余次,课堂不仅有流量也有“干货”,单次听讲人最高记录近百人。
津南新村的亚尔买买提·奥斯曼从牧民变身成种植户的头一年就承包了20个设施大棚。“年收入竟有20多万元!”这样的开门红让他难以置信。今年9月,他还要再租10多个大棚,尝试多元化种植,搞起采摘经济,而支撑起他“野心”的正是张文霞。“张老师每周都会来我的大棚,手把手、面对面地教我们修枝叶、除害虫、看长势,种植无忧了,信心自然有啦!”他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灿烂。
像亚尔买买提·奥斯曼一样,全村半数以上的家庭手握技术、心中不慌,从事起了种植业,村大棚经济年收入突破800万元,曾经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变成了四季收获的“蔬果田”。
被天津援疆前指临时党委评为“最美援疆人”时,张文霞说:“从海河之滨到巍巍昆仑,一路的挑战更加坚定了我助力农业发展的初心。”当一个周期的支援工作结束后,她毅然选择了留下来:“我要把没解决完的农业问题画上句号再走,这样才放心。”如今的她正在执笔撰写《设施蔬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想为当地的农户留下一本“农业字典”。
津南新村是天津援疆重点建设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也是津南区智力援疆的着力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一批又一批“身怀绝技”的津南援疆干部跨越山海,以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为指挥棒,推进村庄民房、设施大棚、国通语教室、卫生室、中药材研究院的高质量建设,产业强、农村美、百姓富的康庄大道上倾注着津南援疆工作的真金白银、真情实意。
新征程上,津南新村正加紧上线一批“领跑”项目,夯实自治区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基底,融入策勒县产业发展大局。值得一提的是,集文化、社会、经济、生态多重价值的“沙海玉湖”沙漠文旅项目潜力十足,从项目筛选论证、设计建议到立项审批、包保服务,津南智慧不可或缺,尤其是津南援疆干部“风物长宜放眼量”,充分借鉴了津南区选项目、招项目、建项目的营商经验,强化招商引资顶层设计,推行“一名包联人员服务、一套程序推进、一抓到底落实”的管理机制以及“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服务理念等,确保援疆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
诚然,援疆智慧源于精干的队伍,所以津南区在选派精兵强将的基础上,将培训贯穿援疆干部工作始终,鼓励他们创造性开展工作,同时输送策勒县部分党政干部到津南交流、学习;源于津南的发展,所以津南区各行各业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先行先试进而扩大“东部成果”的“西部场景”;源于开拓的视野,所以津南区积极参与举办“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课题研讨会,并推动成立策勒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借助瞭望智库学术、行业优势,通过“引智入疆”汇聚多方力量为策勒等边疆地区的乡村振兴献计出力。
密切文化走亲
“同学们,今天的美术课很特别,请大家用彩泥做一道‘拿手菜’。”在策勒县第一小学(以下简称策勒一小)与津南区实验小学的美术课堂上,“空中双师课堂”正在相距4000多公里的两地同频共振。
“这是我们新疆特色美食烤馕、羊肉串,馕是用馕炕烤制的……”
“我用泥塑做的是津南葛沽萝卜,它的颜色是翠绿的!”
两地的学生们踊跃发言,通过屏幕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拿手菜”和各自家乡的美食,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
津南区援疆美术教师李龙震介绍说:“2024年10月30日,在策勒县教育局和策勒一小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在策勒一小的‘美术名师工作室’基础上成立了‘津策大中小美育一体化工作室’,由我和另一位津南区援疆美术教师王磊担任主持人和专家顾问。截至目前,我们依托工作室开展了‘空中双师课堂’、送教下乡等活动3场,通过共享美育资源,不仅提升了当地教学水平,更让两地孩子在互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2018年,策勒县第一小学(示范小学)建成,建有教学楼3栋,并配套建设了室内篮球馆、室外标准足球场、VR教室、电子书法室等各类功能教室,目前有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052名,教职工52人。天津市援疆教师10人,其中有7人来自津南区。
自2018年组团式援疆以来,天津市先后选派113名优秀教师到策勒一小支教,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还通过“1+X”师徒结对活动,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作为第三批“组团式”援疆团队的一员,策勒一小援疆教师领队倪媛深有感触:“刚来到策勒一小的时候,我感觉和津南区的学校并没有区别,很有亲切感和归属感,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信心。目前,我们已经和14名教师完成了师徒结对,执教校级公开课10节,听课近百节,开展专业讲座10次,组织区县级教研活动4次。后续,我们将继续加强津策跨区域联合教研,将师徒结对活动深入日常教研活动中,做好传帮带工作,提升当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发挥我们的美育资源优势,根据当地实际开展特色课程,将天津非遗引入到学校社团中,以美促育、以美促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化津策两地文化交流,不仅要从“娃娃抓起”,还要从两地的文化特色入手。
在策勒县天津援疆民族团结馆内,一尊釉色温润的石榴题材的瓷瓶静静陈列——56颗石榴籽紧密相拥,寓意着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致,手足相亲。这是津南企业“观照轩”于2021年捐赠的作品,以瓷为纸,以画传情,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凝练于方寸之间。
谈起当初设计瓷瓶的理念,“观照轩”总经理赵彦菊说:“加强民族大团结,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以瓷器为载体、石榴为题材,想更好地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
这些年,作为天津市级非遗“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的传承单位,“观照轩”充分利用陶瓷生产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非遗传承与新疆文旅产业融合,在2023年“文化随行”津和非遗交流展示会和2024“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遗展示活动上,展示了石榴题材的文创作品和艺术瓷作品。“非遗+文旅”的模式不仅激活了传统技艺,更让两地文化在交融中绽放精彩。
赵彦菊说:“除了石榴籽题材的作品,我们也会根据新疆的风土人情和特色,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作品,促进两地文旅融合、文创开发。”
翻开“文化润疆”的日历,千余场文化交流活动串联起两地情谊,“祖国情·中华行 圆梦天津”策勒师生研学交流活动架起教育桥梁、“新疆情深·策勒有我”大美新疆策勒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石榴花·津和两地最美家庭一家亲”主题交流活动让民族团结浸润日常……这些活动以文化为纽带,拓展、加深了文化润疆的宽度与深度,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愈发红润饱满。
2025年,津南区对策勒县文化教育方面的帮扶也有了新的规划。援疆干部张博晨介绍说:“2025年,我们计划建设宣传教育阵地,比如在策勒县奴尔乡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依托奴尔乡昆仑山景区旅游,丰富当地群众及游客文化娱乐生活,增强旅游体验感。”
增添幸福底色
当胡杨新绿点染戈壁,沙枣花香漫过古城,4月的新疆策勒县成为昆仑山脚下的一幅水彩画,美不胜收,而策勒县奴尔乡亚其村也在这个春日焕发新气象,一幅和美乡村的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为毗邻“昆仑山大峡谷”景区的旅游村落,亚其村在津南区对口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村庄里,老旧围墙粉刷一新,坑洼道路修缮平整,背街里巷杂物清除,垃圾桶、清运车等卫生设备一应俱全,两座老旧民宿翻新打造,徽派特色与斑斓春光相映成趣……这一番“梳妆打扮”将助力亚其村“颜值”攀升,“质感”升级。
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是打造旅游村的“基础题”,更是改善民生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必选题”。作为策勒县对口支援单位的津南区将民生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投入600万元对口支援资金支持“策勒县乡镇街级综合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其中的子项,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另外一子项为打造“策勒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项目。
在库木巴格村,一座100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跃然而起,这座楼正是“策勒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集行政服务、创业就业、文娱活动、民俗传承等功能为一体,建成后能够惠及周边5个村落,政府行政服务质量和基层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满足。
“这两个子项的内容将于今年5月底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自去年9月份开始,在投入资金的基础上,津南区对口支援干部从项目立项、手续办理到工程监管等,提供全周期跟踪、全流程服务,全力帮助我们推动项目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稳步进行,现在村民们都盼望着这两项工程能够快些投入。”策勒县努尔乡副乡长刘德安高兴地说。
夜幕降临,策勒县小康新区的夜市热闹不已,烧烤、羊蹄、烤包子等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前来光顾的群众摩肩接踵,不仅有来自小康新区所辖的团结村和民航村村民,还有周边的村民及外来游客。
据小康新区管委会书记图尔洪介绍,这里曾经是小康新区的一处闲置资产,面积500平方米,自去年9月份,在津南区社会资金的捐助支持下进行了翻新改造,成为新区的一大亮点。30余个家庭通过夜市经济实现创业就业,两个村的村民丰富了业余文化需求,小康新区的人气也越来越旺盛。
“小摊位”拉动夜市经济持续升温,夜市内还设置了“活动中心”,成为当地文明新风的标志。活动中心的成立使村民们办喜寿宴席、开展文娱活动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以前我们村民家里婚丧嫁娶的宴席都在村委会举办,没有一个正规的地方,空间不够不说,环境卫生和行政办公也都会受到影响,活动中心的建立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图尔洪说,“津南区的社会资金捐赠是我们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此前还给我们学校捐赠了医疗设备、教学设备,利用资金建设了公交站亭等,这些既是村民生活中的小事也是民生大事,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津南对口支援新疆策勒县工作队始终践行为民初心,坚持办好民生实事,拨付的对口帮扶资金及动员的社会资金的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从解决新疆策勒县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精心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涵盖创业就业、人居环境、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
——策勒乡石榴籽村防沙治沙工程。采购机械设备平整土地,目前平整过的200平方米土地,出租后用于农业生产,种植树木、中药材等,在村庄前建设起了一道防风屏障,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医疗人才对口支援行动。向有需求的地区每月输送医疗人才,通过义诊、临床技术指导及手术帮扶,为当地群众送去优质医疗服务,提高了当地医疗水平,变“输血”为“造血”。
——奴尔乡主干道便民亮化工程。采购安装120盏LED太阳能路灯,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照亮村民的回家路。
——策勒乡石榴籽村“五小工程”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项目。修整改造石榴籽村村委会院内建筑及场地,改造功能室、百姓大舞台,修建篮球场,添置健身器材,提升服务群众阵地,涵养群众道德水平、文明素养。
据了解,自2022年对口支援以来,津南区通过援疆资金精准滴灌,瞄准民生痛点和难点,组织开展的27个民生工程在新疆策勒县开花结果,惠及六乡一街道50多个村20000多户居民,为当地居民打造了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不断为策勒县发展注入了民生活力。
来源:融媒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