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北京4月28日讯(记者张雪)国新办28日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来自文物保护领域的代表围绕“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王龙,曾先后参与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文物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和国力调查,通过文物普查可以快速掌握全国文物资源情况。“在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我们将坎儿井这个干旱区域特殊的灌溉遗产作为文化遗产首次纳入文物普查范畴。为此,我们成立专项调查队,作为队长,我带领队员用一年时间走遍吐鲁番的山山水水,共调查了1108条坎儿井,为后续的保护维修加固工程奠定了基础。”王龙说,希望用考古和文博人的初心来丈量大地,与全国的文博工作者共同绘制更为完整的中华文明资源图谱。

宋淑霞是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副研究员,20余年来,她奔走于莫高窟735个洞窟之间,为游客们讲述戈壁特色的敦煌文化。她说,大量游客涌入洞窟,给石窟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为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平衡协调发展,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文博系统率先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核定莫高窟最大游客承载量,同时利用数字化资源建成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20多年的讲解工作让宋淑霞深刻体会,讲解员不仅是文化的宣传员,更是文物的守护员,“培训讲解员时,我会要求他们在给游客讲解灿烂的敦煌文化时,一定要把文物保护理念融合其中,让游客树立起文物保护理念”。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三级研究馆员夏格旺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接近30年。“考古学对没有文字之前的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西藏,这一点非常突出。”他认为,要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首先应该把田野工作做好,同时需要加大考古成果的宣传。“除了过去采用的讲座等方式外,还需要以研学等更加适合当下传播的方式,把考古成果转化成大多数人能够分享的成果。”

刘红岩是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我的舅舅就是长城守护者,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义务在长城上捡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受舅舅影响,2019年村里招聘长城保护员,我第一个报名,经过考试成为第一批长城保护员。”为了上长城巡查,她每天都要走10多公里路程,监测险情、清理石阶、拾捡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馆员刘汉兴,主要从事国际合作文物保护研究,承担了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项目、尼泊尔努瓦科特王宫修复一期项目。“作为一名一线研究人员,我在柬埔寨深刻感受到,良好的中外国际合作交流给我带来信心和力量,同时也深感文物保护工作责任重大。在工程修复过程中,我们严把工程质量和安全,精心丈量和测绘每一块石构件和出土文物,把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充分保留在吴哥遗址的古迹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