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与匠人:

历史视角下知识的分野与演变

吕鹏 著

978-7-5228-4183-0

2025年4月第2版

(点击封面跳转至购书页面)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知识考古学”尝试,本书坚持“古今一系”,采用士人与匠人二分法统摄古今,从历史的视角,考察先秦以来士人与匠人社会境遇的三千年变局。

三千年士人与匠人地位变迁史表明,学科发展应服务国家战略。在新时代,学科大融合、大交叉已成趋势,将会涌现一大批贯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通用型人才,他们必将兼具士人与匠人的双重属性。

本书回顾了历史上士人与匠人地位的变迁,尝试为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探索提供历史借鉴和思考路径。

作者简介

吕鹏,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自动化学院、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亚洲社会仿真学会( ASSA) 主席。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后。清华大学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韩国首尔大学访问学者,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学术交流资助项目(ISEF)访问学者。作为首席专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资助、滚动资助。先后入选第四届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中央网信办“特约研究员”、国家民委“优秀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群体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社会公共安全、社会历史模拟、大型社会模拟器等。在《中国行政管理》《社会学研究》等SCI/S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为方便阅读,目录有删减)

引 言 大历史视角下的知识分野: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经纬

一 概念界定
二 “士人”古今流变
三 “匠人”古今流变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平等视域
一 游士与“门客”:士人的平民化新角色
二 匠人的尊严与地位
三 “士”与“匠”:分化前的和谐共存


第三章 秦汉到明清Ⅰ:士人与匠人的经济状况差异
一 士人收入:稳定与丰厚
二 匠人收入:不均与维持


第四章 秦汉到明清Ⅱ:士人与匠人的社会地位比较
一 生命安全
二 政治前途
三 地位声誉


第五章 近代:匠人地位跃升
一 1840—1911年:匠人的崛起与地位重塑
二 1912年至20世纪中叶:匠人的巩固和地位提升


第六章 分久必合:一体两翼与重回“百家争鸣”
一 士人与匠人的历史境遇演变
二 从割裂到统一:知识领域的新篇章
三 一体两翼:平衡发展的知识生态
四 再燃“百家争鸣”:多元思想的新时代

内容摘要

序言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士人)境遇与自然工程科学者(匠人)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这种整体性的“偏科”现象,值得我们做一些深思。历史上是否亦如此?恰恰相反,重视士人、轻视匠人的情况曾经长期存在。本书的部分内容曾于2023年在《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8辑)》刊出,但笔者对内容进行了升级,重点提出了对于当前状况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知识是进行国家治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即知识分子群体,是知识社会学的一个核心研究议题。作为一种“知识考古学”的尝试,本书贯通先秦到近代的大历史阶段,考察士人与匠人两大群体境遇的演变过程:①先秦。士人与匠人地位相对平等且未出现明显的学科分化。墨家、法家、儒家、道家、名家等先贤同时涉猎两大学科类别。②秦汉到明清。匠人地位下降到底层,受到漠视与打压——经济收入低且安全得不到保障;士人成为社会精英,是国家选才入仕之源——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高、政治地位高,这种情况在宋朝达到巅峰。③进入近代。清末,国家与社会转而学习西方科学与技术,匠人地位跃升。科举制度被废伊始,士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历经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士人的地位逐渐提升、恢复。

对士人与匠人的历史考察表明,学科发展与知识分子群体,应紧密服务国家、解决社会问题。在传统农业社会,统治阶级尤为重视民众对秩序的认同,士人(哲学社会科学从业者)成为主导。在现代社会,首要任务是经济建设,需要匠人(自然工程科学从业者)生产物质财富,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同时,也需要士人群体生产精神财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增加全体国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在新时代,学科大融合、大交叉再次成为趋势,国家正在大力培养跨学科人才,一种新的知识图景正在展开。未来,社会将会涌现一大批既懂哲学社会科学,又懂自然工程科学的跨学科、通用人才。他们具有士人与匠人双重属性,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

策划:sy

编辑:myx

审核:myx

封面:Photo by 猫祖 on Pixabay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