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全】2025年4月24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刚刚过去,一场名为“以竹代塑:竹纤维材料的创新与应用科技展”的展览在北京一零一中学梦想剧场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是该校“以竹代塑研学社”成立后的首次大型实践活动,旨在启发青少年以科技为引领、以日常为抓手践行绿色发展之路。
展览现场。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展览通过主题演讲、竹制品展示、影像资料与沉浸式互动,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竹子的奇妙世界,了解它如何从传统竹艺穿梭至尖端科技,成为替代塑料的绿色材料,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国际教育中心主任程丽和国际竹藤组织原高级研究员、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以竹代塑”标准化工作组主任委员傅金和博士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并为“以竹代塑研学社”揭牌。学校国际教育中心副主任王维佳、中科院环保专家、多位竹产业企业家以及200多名师生到场参观,并与研学社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程丽(右)与傅金和博士为“以竹代塑研学社”揭牌。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划,研学社创办人郑兆桐同学用中英双语为参观者讲述了“以竹代塑”的“前世今生”,通过竹之源、竹之盛、竹之策、竹之技和竹之艺五个主题,以竹子生长原理与生化过程、中国竹文化和竹习俗、中国竹产品的社会应用及演变、竹产品高新科技应用与化工技术四大讲解板块,串联起历史文化的千年脉络与现代科技的创新突破。
展览总策划、“以竹代塑研学社”创办人郑兆桐讲解展览内容。受访者供图
展览现场。受访者供图
从文学家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精神寄托到“竹子48小时生长1米”的生物学奇迹;从《齐民要术》记载的竹纸制作技艺,到竹缠绕复合材料应用于西电东送工程的案例;从浙江安吉竹乡非遗匠人的篾刀,到实验室里纳米级竹纤维提取设备的轰鸣……郑兆桐的演讲深入浅出地呈现了我国在竹工艺、竹科技和竹产业方面的领先技术和广泛应用,以及由此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到场嘉宾与“以竹代塑研学社”同学们合影留念。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郑兆桐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以竹代塑”作为宣扬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入口,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竹子的族群,我国也是现今世界上竹子生长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中华竹文明不仅源远流长,更是承载、寄托了中华民族清高自持、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郑兆桐表示:“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推广‘以竹代塑’理念深入人心,既是对社会、经济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实践回应,也是藉由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我们这新一代中国青少年的环保行动和决心。”
郑兆桐(右)向观展师生介绍展品。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展览现场分为四个竹制品展区,包括竹制生活用品、竹制工业产品、竹饮品、竹制概念产品,展示了竹制一次性碗筷、竹制户内外地板、竹根雕、竹啤酒、竹缠绕技术管道等等种类丰富、设计精巧、技术先进的竹制品。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竹键盘和竹自行车,前者以古朴的工艺“再造”了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让参观者感受到在时代间穿梭;后者流畅的线条和酷炫的造型则令人耳目一新,不少同学都想骑上它,体验一回古人“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风雅之趣。
现场展出的竹键盘等竹制产品。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现场展出的竹制自行车等展品。受访者供图
展览现场,不少外教老师被各式各样的中国特色竹制品所吸引,郑兆桐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展品背后的制作流程和文化意义。傅金和博士及来自中科院的环保专家,则向观众们进一步介绍了“以竹代塑”在助力乡村振兴、碳达峰和碳中和等重要国家战略方面的发展现状。
郑兆桐与外教老师交流策展理念。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2023年11月,中国政府就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发布了‘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在‘以竹代塑’倡议基础上呼吁相关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教育机构等,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中纳入相关元素,共同推动减少塑料污染。”傅金和博士指出,在全球减塑降碳、治理污染的过程中,这一中国方案再次彰显了中国智慧、体现了大国担当。
傅金和博士、郑兆桐与到场观众交流。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记者了解到,为获取“以竹代塑”发展进程的一手资料,郑兆桐和研学社同学们相继走访了国际竹藤组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向专家了解学习竹纤维提取工艺和竹缠绕技术;利用寒暑假深入浙江、福建多地竹林,记录从竹笋采收到工业化加工的全链条,以及不同产地的竹材特点;实地调研竹产品制作车间,见证科研工作者和工艺匠人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以竹代塑”提质增效。此外,郑兆桐还在班级发起了“以竹代塑”科普讲座,希望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让更多同学提升环保意识、携手向绿而行。
郑兆桐实地调研“以竹代塑”发展情况。受访者供图
对此,程丽副校长强调到,在学生申请海外院校的过程中,除满足标化成绩、GPA、学术活动等基本要求以外,学校更注重培养这些“硬指标”背后的能力与素质。“自身学习发展的能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学生身上鲜活的生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个学生个体间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因材施教来帮助孩子挖掘自身潜力,这是学校和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程丽副校长表示,很高兴看到郑兆桐和研学社的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细节出发,寻找到了他们的热情所在,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了解这一话题背后的种种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向更多人讲述其中的见闻、感受和思考,也体现了新一代青少年的担当。
郑兆桐向程丽副校长介绍展品。受访者供图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全球视野和勇于担当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北京一零一中学组织了一系列专题活动。在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长江环保影像展、非遗传承展、AI大模型研训营等活动中,一批批像郑兆桐这样的年轻人,以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为核心,通过社团活动、定向研学、实地调研等方式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开拓眼界、提升思维,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展览现场。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观展同学在展板上签名,表示对“以竹代塑”行动的支持。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一根竹子的绿色革命,正在改写“塑料帝国”的剧本。更多推动绿色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仍留待一代代青少年的不懈创新。